種植金秋李第6年,孫源才嘗到了甜頭:采摘3萬余斤金秋李,產值超60萬元。
今年37歲的孫源才,是黔西市太來彝族苗族鄉方田村大橋組的村民。2016年,孫源才通過外出考察后,從湖南婁底引進一批優質金秋李苗試種成功,如今產品銷往省內外。
(相關資料圖)
孫源才原本是一名退伍軍人。2005年,孫源才從部隊退伍回鄉后,因為生活困難不得不先后到浙江、廣東、廣西等地打工謀生。當時的他看著村里的土地出現了撂荒現象,和同村的村民開起了玩笑:“再這樣撂荒土地,我就承包下來發展產業。”
孫源才在查看果樹生長情況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句玩笑話,徹底改變了孫源才的人生軌跡。2016年,在外打工漂泊了10年的孫源才,看到村里的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村里缺少勞動力,土地依然撂荒著。
“看到撂荒的土地覺得十分可惜。”孫源才說,在外打工的時候看到金秋李能賣到了40元一斤,市場前景十分可觀,加上考慮到方田村屬河谷溫濕氣候,土地適合發展金秋李,就萌生了發展金秋李產業的念頭。
孫源才把自己的想法和合伙人車鳳乾說了后,兩人一拍即合,決心承包方田村土地種植金秋李。
說干就干,孫源才隨即從湖南婁底購買了20多棵金秋李果樹進行試種。試種成功后,孫源才又從湖南婁底購買了2萬多棵金秋李樹苗。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孫源才成功流轉土地,種下了2萬多棵樹苗。如今,昔日的方田村變了個樣,原本撂荒的土地上,2萬多棵金秋李果樹生機勃發。
2019年,孫源才種植的金秋李開始掛果上市,豐收的金秋李色澤金黃、味道甜、口感好,產品不僅暢銷當地,吸引游客才來采摘,還銷往廣東、湖南等地。
方田村種植的金秋李,一下子在十里八鄉出了名。孫源才,也成了當地的名人。
工人在修剪果樹
“做產業就是要做精。自從種植金秋李以來,我們三個合伙人各有分工,對種植、銷售等進行嚴格把控,科學化種植。發展農業就像養小孩,你怎么對它,它就怎么回報你。金秋李在今年就基本達到盛果期,銷路完全不愁。”孫源才說,相信明年的收成將會更好,產值預計能達到100萬元。
在孫源才的帶動下,地處烏江上游的方田村,依托便利的交通、溫潤的氣候,圍繞黔西市委“4+N”產業發展模式,堅持以黨支部引領,在發展經果林產業的同時,積極探索多種產業同時發展,促進群眾致富增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落實消費幫扶、互助資金等政策,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我們將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緊盯動態管理、成效鞏固,在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素質提升等方面再下功夫,大力發展特色養殖、蔬菜種植、經果林種植等項目,確保每戶有穩定的增收產業。推進農業和旅游業快速發展,著力打造以特色種植為主的荊江生態旅游綜合開發區。”方田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駿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海凇 王法 陳玲
編輯 彭楊
二審 彭美玉
三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