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們鄉具有特色的紅托竹蓀、紅纓子高粱、脆紅李‘三紅’產業發展都還不錯,火紅的日子大家一起干出來了。”11月28日,走在黔西市綠化鄉灣箐村紅托竹蓀產業基地,說起鄉里的發展,綠化鄉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副鄉長趙宇如數家珍。
過去,綠化鄉土地貧瘠,全鄉耕地石漠化率一度升至48.8%。石旮旯里種苞谷、洋芋,不僅沒有發展,還加劇了水土流失。
農業要發展,百姓要增收,石漠化治理是關鍵。綠化鄉圍繞“治理石漠化、產業生態化”的綠色發展理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尋求符合地方實際的發展模式,打開發展思路,發展起了紅托竹蓀、紅纓子高粱、脆紅李的“三紅”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資料圖片)
作為核心產業,脆紅李產業為治理石漠化而生。2015年11月,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綠化鄉石桐社區種下了1000畝脆紅李,經過幾年探索,脆紅李深受顧客青睞。
“今年受天氣影響,脆紅李收益較往年有所下降,我們引進貴州溪源果酒有限公司延伸脆紅李產業鏈條,對脆紅李果子進行深加工,將鮮果通過現代工藝制作發酵成果酒,提升脆紅李附加值,增加果農收入。”趙宇說,只有延伸產業鏈,增強產業活力,才能進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目前,綠化鄉在石漠化地區種植脆紅李達1.5萬畝,其中3500余畝已經掛果,畝產收入可達1250元左右,覆蓋農戶2000余戶。
作為支柱產業,綠化鄉紅托竹蓀產業撐起了群眾的“致富傘”。綠化鄉依托東西部協作項目,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投資400萬元建設竹蓀菌種生產和種植基地,發展起了紅托竹蓀產業。
“目前,灣箐村紅托竹蓀基地已達到年生產竹蓀菌種300萬棒,今年基地的產值預計可突破2000萬元。”趙宇說,預計合作社可分紅20萬元,已帶動了130人在菌棒加工廠務工,累計發放工資297萬元。
此外,綠化鄉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農業產業革命,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種植酒用高粱——紅纓子高粱助農增收,并做好產銷對接。作為輔助產業,2022年,綠化鄉共種植高粱5200余畝,畝產值可達1200元,覆蓋1000余戶農戶。
如今,走在綠化鄉,地里種著脆紅李、紅纓子高粱,棚里種著紅托竹蓀,村民住著小平房,日子越來越美好。
“我們將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帶領大家一起把火紅的日子干出來。”趙宇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海凇
陳玲 王法
圖片由黔西市綠化鄉提供
編輯 彭美玉
二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