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眼銀牙。
種植一顆牙是個非常非常高消費的事情,那么,它貴到什么地步呢?貴到讓大家不相信人生的地步,貴到堪比“買房”的地步。
一顆牙為何要價上萬?
那么,一顆小小的牙齒為什么那么貴呢?
其實,對于消費者來講,看到的是最后的報價,也就是種植一顆牙齒最后的花銷。
但是對于牙醫來講,這里面涉及的項目很多,比如最基本的種植牙材料+診療費用。其中,種植牙材料又包括種植體、牙冠、基臺等,治療費用又分為術前檢查、制定種植方案、實施種植牙手術、術后定期復查等。
首先,種植體要求是特殊的材料,現在常見的是純鈦或者鈦合金,而人的牙槽很小,所以又要求在它體積很小的基礎之上制作工藝要精良和精確。目前,幾乎所有臨床應用的各品牌種植體都是由國外進口。
其次,牙冠現在常用的有烤瓷牙和全瓷牙,而全瓷牙也分不同的品牌,品牌不同工藝也會不同,使用年限也會有所區別。當然,與之對應的價格也就不一樣。
此外,還包括醫生的專業技術,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培養一位專業、臨床經驗豐富的種植牙專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醫生的技術水平越高,費用也會水漲船高,這也是隱形成本的一部分。
當然,也有行業亂象的原因。據報道,很多標價萬元的進口種植體,出廠價只不過千把塊錢。但是由于進貨渠道及自身機構成本的不同,不同口腔機構種植牙的利潤差異也非常大。
也就是說,種植牙高利潤的背后既有流通環節的加價,也有口腔治療機構將運營成本和技術服務成本通過醫療器械的轉嫁,所以最后呈現出來的價格非常驚人。
金眼銀牙
目前,種植牙的成本鏈條沒有統一的形式,所以很難實現價格管控,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暴利的空間。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2017年,口腔醫療服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約95%到100%;口腔醫療服務平均毛利率是40%到50%;與此同時,行業人工費用率亦高達35%到45%。
據鯨準研究院發布的《2018醫療健康行業大報告》顯示,在專科醫院中,口腔醫院利潤率高達12.5%,高于整形外科醫院的11.3%,僅次于眼科醫院14.7%,排名第二。所以市場上才有“金眼銀牙”一說。
何時實現“種牙自由”?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口好牙、一口白牙已經成為顏值經濟的追求之一。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口腔醫療市場以每年250億元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種植牙等口腔醫療服務業務,已經成為驅動民營口腔醫療服務行業發展的重要業務支柱。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果未來在技術壁壘上實現“破冰”的話,國產代替的程度會越來越高,那么對消費者來講就非常有利。再加上目前已經有“將種牙納入醫保”的呼聲,如果實現的話,那么“種牙自由”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