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培訓產業與游戲產業都如履薄冰之際,體育產業則揚眉吐氣。
8月4日,“名不見經傳”的體育板塊迎來火爆態勢,雷曼光電(300162.SZ)、金陵體育(300651.SZ)、萊茵體育(000558.SZ)、信隆健康(002105.SZ)、力盛賽車(002858.SZ)、三夫戶外(002780.SZ)、中體產業(600158.SH)、舒華體育(605299.SH)等開盤漲停,探路者(300005.SZ)、當代文體(600136.SH)等也大漲,港股體育用品同樣集體高開,安踏體育(02020.HK)、特步國際(01368.HK)、李寧(02331.HK)也分別收漲4.66%、12.19%、5.65%。
體育產業在二級市場大放異彩,與國務院下發有關文件提出要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有關。
中信證券分析師馮重光分析認為,運動賽道有望成為政策長期利好的陽光賽道。“從投資角度看,運動板塊景氣延續向上,長期看空間廣闊,中期看利好政策加密集賽事不斷催化,短期看新疆棉加國貨主題提振信心和關注度,是值得長期關注和布局的最優消費細分板塊之一。”馮重光說。
5萬億空間點燃二級市場
國務院7月3日發布《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下稱“文件”)指出,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其中的八大任務聚焦在場地設施、健身服務和體育產業三大方面。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為2.95萬億元,這意味著2019-202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9.2%。
《文件》具體指出,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閑和競賽表演為龍頭、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體育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促進體育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在健身設施供給、賽事活動組織、健身器材研發制造等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瞪羚”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鼓勵有條件企業以單項冠軍企業為目標做強做優做大。
政策利好下,A股、港股體育概念股紛紛迎來大漲。細看上漲的公司主要為運動服飾、器材,擁有相關賽事版權、服務的公司。
從具體公司來看,三夫戶外以研發銷售專業優質戶外運動用品、組織戶外活動賽事團建、設計建設運營“松鼠部落”親子青少年戶外運動樂園為主營業務,在2020年8月,三夫戶外還完成對瑞士運動奢侈品牌X-BIONIC在中國區的商標專利收購。
三夫戶外 7月15日發布業績預告顯,三夫戶外發布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半年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不低于30.0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0萬至180萬元,同比增長118.35%至127.53%,扭虧為盈。
中體產業目前及未來將主要涵蓋賽事活動、 體育傳播、教育培訓、體育彩票、線下體育空間平臺、線上數字科技平臺,以及品牌運營、資本運作、標準認證、研究咨詢和體育地產等業務。值得關注的是,中體產業負責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市場開發;北京、天津地區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特許經營;舉辦北京馬拉松、廣州馬拉松、南京馬拉松等馬拉松賽事,環中國等自行車賽事,青年美洲 杯帆船賽等。
不過,今年一季度,中體產業實現營收1.8億元,同比增長47%;實現歸母凈利潤為-5373.5萬,同比增長2.2%。
某券商研究機構向《華夏時報》記者分享觀點稱,“此次體育產業公司股價大漲主要是政策鼓勵自上而下的,進而情緒面提振所致,回歸到商業邏輯需要看如何產業變現,運動器械的零售、場地付費、會員買卡等商業模式相對短期且天花板較為顯著,但類似keep這一類公司,他們商業模式相對占優,約有3億運動愛好者在使用其app,也可以通過用戶的獲取后,實現用戶的商業化,從健身、飲食建議等增空間。”
健身房商業模式變革
《文件》指出,大力發展運動項目產業,積極培育戶外運動、智能體育等體育產業,催生更多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在城市居民最為重要的健身場所則是健身房,但傳統健身房健身房因“年卡”制、重銷售輕運營、退費難等問題屢遭詬病,急需創新健身房模式。
而資本也在瞄準體育產業中的新型健身平臺,2021年7月,樂刻運動獲58產業基金的股權投資,而在此前樂刻運動已經完成5輪融資,高瓴創投、IDG資本、騰訊投資均現身投資方名單中;超級猩猩則在今年5月6日完成E輪融資,估值近10億美元;賓果運動今年3月也完成Pre-A輪融資。
據國際健康運動與健身俱樂部聯合會(IHRSA)2020年8月發布的的全球健身房TOP25排行榜中,樂刻運動以450家的門店數(以2019年年底的數據為統計口徑)位居全球第五位,國內第一。
“‘賺用戶不來(健身房)的錢’是傳統健身房發展的根本問題,健身是適度反人性的,健身房如果把健身卡賣了之后,不做運營、不做內容、不做服務,用戶可能很難堅持,這就會產生用戶花了8000-10000元買了一張健身卡,結果只來了10次、5次甚至不去。只有賺用戶來的錢,整個行業才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才能往前走。而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教練做成健身房的核心,讓教練回歸教練自己的價值,把服務做好,把內容做好。”樂刻運動方面負責人8月4日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記者了解,樂刻“24小時”、“月付制”、“高性價比”、“智能化”、“全程無推銷”的小型健身房模式,是中國本土化創新,樂刻的目標是建立“國民健身房”標準,打造線下1公里的健身場景;而早在2019年,樂刻開始布局線上,推出居家健身品牌LITTA,為用戶提供到家服務,實現線上線下雙輪驅動及供需協同的全鏈路數字化,逐步建立產業中臺+品牌(場景)矩陣的樂刻模式,助力提升全民健身滲透率。
上述樂刻運動相關負責人還告訴記者,“現在樂刻的業務、運營、營銷都實現了在線化,數據體系的運行是中心化的。樂刻用了5年多時間建立了150多人的數智中臺,數智化能力對樂刻的組織效率和智能化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大的,這是樂刻的核心優勢之一;同時,供應鏈(教練體系)也是樂刻的核心優勢。憑借體量優勢和開放的平臺,樂刻也為教練提供了成為管理者、合伙人等職業生涯發展路徑。”
他還表示,新一輪融資將用于線下門店擴張、傳統健身房改造及擴招技術人員、投資數字化建設,推進運動健身產業的數字化進程、提升行業的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到今天為止,中國健身行業沒有出現過一個門店數量達千家級別的企業,可以說是比較落后的——如果把1000家放到其他行業,無論是麥當勞、星巴克等餐飲行業,錦江、華住等酒店品牌,乃至諸多服裝品牌,均是幾千家,甚至上萬家的規模,但中國的健身行業并沒有出現過這樣一個體量的公司。”
目前,樂刻擁有600萬+注冊用戶,1萬+簽約教練,在門店布局上,已經入駐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全國29個城市,完成超650家門店布局。樂刻計劃到2021年年底前,完成國內1000家門店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