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報披露期進入高潮,券商二季度持倉情況逐漸浮出水面。《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截至8月12日,從已有上市公司披露的中報情況來看,博敏電子(603936.SH)與九聯科技(688609.SH)兩只個股受到券商青睞,是唯二擁有三家券商同時持有的個股。
具體來看,中信證券、銀河證券及中信建投在二季度買入博敏電子,而在九聯科技居前的持倉機構位置中,除了中信證券還有申萬宏源與海通證券的身影。博敏電子與九聯科技在今年二季度股價累計漲幅分別為4.03%與89.68%。從進駐程度看,券商們對市值69億元的博敏電子的買入力度更高。
這兩家公司是什么來頭?券商們為何青睞?《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上半年業績堅挺是二者的共性,與此同時,或許券商們存在“抄底”買入的意圖。
頭部券商為何青睞?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已有17家券商的二季度持倉情況浮出水面。
《華夏時報》記者發現,中信證券、銀河證券及中信建投在二季度分別買入博敏電子602萬股、602萬股、670萬股,三者均為“新進”買入。而九聯科技方面,申萬宏源與海通證券在二季度分別“新進”買入41萬股與30萬股,中信證券雖然也是其持倉機構,但并非“新進”買入的券商。與一季度持有127萬股相比,中信證券持倉數量下降82萬股,剩下45萬股的倉位。
這兩家個股是什么來頭?依據公開資料顯示,博敏電子主營業務為高精密印制電路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產品為多層板(含HDI)、雙面印制電路板、撓性電路板、剛撓結合電路板和其他特種材質板(主要包括金屬基板、高頻板和厚銅板等)。而九聯科技的主營業務為家庭多媒體信息終端、智能家庭網絡通信設備、物聯網通信模塊及行業應用解決方案、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
從上市時間來看,博敏電子于2015年在上交所上市,而九聯科技在今年3月23日才上市。從買入股數力度來看,博敏電子更受券商歡迎,但與之相關的股價變動,博敏電子與九聯科技股價在二季度累計漲幅分別為4.03%與89.68%,后者或因新股特質漲幅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從7月份股價變動趨勢來看,截至8月12日收盤,博敏電子漲勢后勁更足,漲幅達14%;而九聯科技出現下跌,跌幅約7%。如此看來,券商們似乎對博敏電子有“抄底”的意圖。
依據發布的中報來看,二者上半年業績表現均很出彩。九聯科技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11.63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約3086萬元,同比增加190.72%,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0686元;博敏電子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16.46億元,同比增加26.3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53億元,同比增加22.12%,基本每股收益0.3元,同比增加7.14%。
對于業績的主要驅動原因,博敏電子指出,報告期內,在宏觀環境錯綜復雜及新冠疫情尚未消散的大背景下,公司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以戰略目標為指引,持續擴大公司體量和擴展業務,聚焦和深耕主業。堅持以“客戶為中心”,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銷售單價和市場份額等舉措,積極抵御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公司各工廠持續強化成本管理,大力推動Cost Down和六西格瑪項目,實現降本增效,盈利能力穩步提升。
而九聯科技表示,公司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12.05%,主要系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市場需求復蘇,下游客戶發展終端用戶正常化,公司銷售訂單增長所致;同時,公司在智慧城市等新業務取得突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90.72%和17.32%,主要系營業收入增加及公司其他收益中政府補助增加所致。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博敏電子經營性現金流由-7311.4萬元增加至7201.3萬元,同比上升198.5%。而九聯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比上年同期下降646.25%。后者表示,主要系全球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公司對芯片等原材料進行戰略備貨,導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大幅增加;且報告期內隨著營業收入增加,部分應收賬款因尚處于信用期內未能回款,導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減少所致。
中信證券從海康威視撤退?
那么券商研報是如何看待博敏電子與九聯科技的呢?《華夏時報》記者在瀏覽研報時發現,博敏電子的研報并不多,其中,原國海證券分析師、現太平洋證券分析師王凌濤對博敏電子“情有獨鐘”,2018年與2019年,供職國海證券的分析師王凌濤發表了兩篇關于博敏電子的研報,均給予了“買入”評級。后在2020年供職太平洋證券時,王凌濤及太平洋證券分析師助理沈錢發表了兩篇關于博敏電子的研報,給予“增持”評級。2021年4月27日,由分析師助理晉升到證券分析師的沈錢與王凌濤再度發表了博敏電子的研報,目標價為18.2元/股。截至8月12日收盤,博敏電子報收13.51元/股。
到新股九聯科技這邊,本報記者卻尚未找到相關研報。但不難發現,博敏電子與九聯科技同時被“券商一哥”中信證券所持有。
“券商一哥”的持倉情況備受市場關注。根據現有的中報披露情況,中信證券在二季度還持有海康威視、萊美藥業、超圖軟件、科泰電源、佳士科技、翔豐華、恒通股份等個股。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相較于一季度,與買入博敏電子602萬股一樣,萊美藥業、科泰電源、佳士科技、翔豐華等個股均是中信證券二季度新進對象,分別被中信證券買入774萬股、110萬股、765萬股及83萬股。此外,中信證券加倉了恒通股份6萬股,持倉數量占流通股比例達到0.71%。與此同時,盡管海康威視、超圖科技、九聯科技也為中信證券持有,但三者均在二季度被中信證券減倉,其中,中信證券對海康威視減倉力度最甚,其持股數占流通股比例從1.29%降至0.7%。
資料顯示,海康威視成立于2001年,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現總市值5470.78億元,業務聚焦于綜合安防、大數據服務和智慧業務,為投資者稱為“安防茅”。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海康威視在今年二季度股價累漲17%,漲幅明顯,而在7月以來,該公司股價下滑明顯,跌幅達9%。截至8月12日收盤,海康威視跌收58.6元/股。
截至6月30日,共823家主力機構持有海康威視,基金占到了812家,券商僅有中信證券一家。《華夏時報》記者發現,8月6日,海康威視發布了7月26日至8月6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多家公私募基金、保險等機構通過遠程視頻、電話會議以及現場會議的方式調研了該安防龍頭公司,其中不乏有千億私募機構淡水泉投資總經理趙軍等罕見身影。
海康威視業績表現堅挺。根據該公司中報顯示,該公司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39.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6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4.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17%,上半年整體毛利率為46.30%。
浙商證券在其今年7月發布的深度報告中指出,考慮到AI+安防產業在企業端不斷落地,公司成長確定性強,優勢地位突出,給以2022年40倍PE估值,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90.00元。該機構預計海康威視2021年-202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805.66億元、958.43億元、1138.21億元,歸母凈利潤分為為170.63億元、209.91億元、253.67億元,當前股價對應2021年-2023年PE分別為36.91倍、30.00倍、24.83倍。
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6個月內共有28家機構對海康威視的2021年度業績做出預測,預測2021年凈利潤166.63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24.48%。其中,17家機構“買入”,4家機構“推薦”,2家機構“增持”,2家機構“強烈推薦”,1家機構“買進”,1家機構“優于大市”,1家機構“強推”。目標價格最高預測93.25元,最低預測63.00元,平均為81.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