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婚姻,人生之大事。眼下,我們身邊的“90后”和部分“00后”步入了適婚階段,但是近期一份市民婚姻登記數據反映出,桂林年輕人的婚戀觀正在發生變化。他們的交友觀、相親觀、擇偶觀都與老一輩的傳統觀念不一樣,面對催婚,很多年輕人仍然堅持自己的節奏和步伐。
這樣的變化正在逐漸影響婚姻和家庭生活,也折射出背后更深層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轉變。本報今起推出《桂林婚戀調查》策劃報道,聽一聽桂林人特別是桂林年輕人對愛情和婚姻的想法。
(相關資料圖)
近期,一份桂林市民婚姻登記數據出爐,隨即在網上引起了熱議。數據顯示,桂林連續5年結婚登記人數下滑,婚齡也越來越晚,“年齡”不再是年輕人踏入婚姻的主要因素。很多市民對此紛紛感嘆,“90后”和部分“00后”等適婚人群的終身大事更是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結婚登記人數連續5年下滑
婚齡總體上越來越晚
據市民政局統計數據顯示,5年來,桂林市結婚登記人數呈現連續下滑態勢。“90后”作為結婚主力人群,也出現連續5年結婚登記人數下滑。
數據顯示,2022年,桂林共辦理內地居民結婚登記20693對,同比下降4.8%;2021年,桂林辦理內地居民結婚登記21731對,同比下降15.4%;2020年,桂林辦理內地居民結婚登記25696對,同比下降5.8%;2019年,桂林辦理內地居民結婚登記27266對,同比下降13%;2018年,桂林辦理內地居民結婚登記31329對。可見,近年來,桂林市內地居民結婚登記人數正逐年下滑。
數據顯示,2022年,31歲至35歲年齡段占總結婚人口比例為23.31%;其次為36歲至40歲人群,占總結婚人口比例為14.26%。結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3.11歲,其中男性平均年齡為33.99歲,女性平均年齡為32.23歲。初婚平均年齡為29.65歲,其中男性平均年齡為31.40歲,女性平均年齡為27.91歲。
在往年的初婚平均年齡方面,2021年,男性為30.88歲,女性為28.12歲;2020年,男性為30.92歲,女性為28.06歲;2019年,男性為30.67歲,女性為27.73歲;2018年,男性為30.52歲,女性為27.65歲。
可見,近年來的結婚登記平均年齡總體上越來越大,“90后”是登記結婚的主要人群。
此外,數據顯示,2022年桂林市“90后”結婚人數為21969人,同比下降8.5%;2021年桂林市“90后”結婚人數為24015人,同比下降6.9%;2020年桂林市“90后”結婚人數為25795人,同比上升3.2%;2019年桂林市“90后”結婚人數為24984人,同比下降6.7%;2018年桂林市“90后”結婚人數為26767人。
可見,“90后”結婚人數在2020年略有上升,其他幾年出現下滑的態勢。
在民政部門的調查之外,本報也向適齡人群發放了169份網絡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合適的結婚年齡在25歲以前的只占不到6%,認為合適的結婚年齡在35歲之前占了大多數。
根據調查結果,記者采訪了多位“90后”青年,他們的婚戀觀、經濟壓力、追求自我等成為了晚婚的重要因素,但在男女群體中的具體表現各不相同。
“90后”女性:
向往美好婚姻 但經濟獨立趨于晚婚
調查中,大部分女性表示,自己向往美好的婚姻,但婚姻可遇不可求,一定要遇到合適的對象才能結婚。經濟方面的獨立不僅讓她們對另外一半要求更高,也成了晚婚最大的底氣。
在桂林從事汽車銷售行業的莫女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家住甲天下廣場附近,今年32歲。莫女士本科學歷,身高1米62,可以說是很多年輕男士的理想對象。但長得這么漂亮的莫女士,卻沒有男朋友。這讓很多人覺得很詫異。
莫女士說,單身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社交范圍太小,除了上班就是宅在家里,每天兩點一線。她感覺自己工作很忙碌,沒有時間談戀愛。莫女士認為,與其花時間去遷就別人,還不如在家打打游戲,一個人生活更自在。
一些女性表示,雖然到了結婚年齡,但還沒做好走入婚姻的準備。家住秀峰區的曾女士今年33歲,是一名老師,也是獨生子女,從小父母對她呵護有加。曾經談過一次戀愛的她表示,還沒做好結婚的準備。“害怕結婚之后遇到合不來的家婆怎么辦,而婚后孩子的養育成本也很高,不僅要上班還要照顧孩子,想想就覺得累。”曾女士說,即使單身一人,也并不覺得孤單,因為有家人的陪伴,也有網絡、手機、游戲等消遣途徑。
“我想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結婚之后多少會受到束縛,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曾女士說。
當然,也有“90后”女性表示,自己也想戀愛結婚,因為家是愛的港灣,好的婚姻可以滋養雙方,兩人合力更能創造好的生活。
桂林嘉鑫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專家張雙玉表示,“90后”群體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長期沐浴于父母的呵護下,他們部分人不能獨立地去面對、承擔婚姻的重任。在原生家庭的親密關系中,他們的索取比付出更多。但在婚姻的親密關系中,需要雙方付出。沒有擺脫對原生家庭的依戀,很多從小到大被呵護的“90后”女性,會更容易出現晚婚的現象。
“90后”男性:
保證婚姻質量 先有經濟基礎后成家
在適婚男性群體中,多數人選擇先立業,擁有一定經濟能力之后再成家。受訪者普遍認為,當代社會對婚姻的物質條件要求較高,尤其是對于男性來說更為苛刻,車子房子彩禮等都是步入婚姻的重要條件,只有經過年輕時的打拼,才可能實現這一切。因此,晚婚自然而然成為了不少人的選擇。不少受訪者認為,相對充足的經濟實力能夠為婚姻生活保駕護航。
“如今,女性對婚姻的要求較高,愛情優勢難以抵擋面包,沒有房、車、存款等物質基礎,很難步入婚姻殿堂。不是我們不想結婚,而是覺得婚姻要有物質保障。”今年30歲的李先生在秀峰區上班,一直還是租房子住,工作不穩定,他表示自己沒買房之前不考慮結婚。
還有一部分男性認為過早進入婚姻會降低目前的生活質量,一些條件好的“90后”男性寧愿多過幾年的單身生活。“碩士畢業后已經27歲了,讀書的時候也沒有談戀愛,這么多年好像已經習慣了一個人。”從事機械制造相關工作的黃先生說,他在七星區一家國企上班,目前還是單身。
與黃先生的想法類似,一些“90后”“00后”的觀念里不僅有晚婚晚育的選擇,也有做“丁克”(不打算生育孩子)的選擇。
還有一些男性受訪者表示,晚婚更有利于下一代的培養。他們認為,很多夫妻在自己心智不成熟的情況下就養育了下一代,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狀況。而且,孩子的撫養成本越來越高,很多人傾向于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以后再考慮這個問題。因此,結婚的年齡也相對應地推遲。
專家觀點:
樹立正確婚姻觀 晚婚未必全是“壞事”
年輕人不急著踏入婚姻殿堂,在調查中,父母多少流露出擔心。
“我從她27歲的時候開始催婚,催到32歲了還沒個男朋友。”家住穿山東路的陽女士說。陽女士有兩個孩子,兒子34歲,女兒32歲,兩個都還是單身。陽女士為了孩子們的終身大事急得常常睡不著覺,經常托人給孩子們找對象。
“親戚們都說我女兒長得漂亮,為啥還沒有找男朋友。我也想不通,是不是家里‘寵’過頭了,尤其是她爸爸,什么事情都幫她做完,弄得她什么事都不著急。”陽女士說。針對孩子們的婚事,陽女士的愛人常常表示應該順其自然,讓孩子們自己做主,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沒必要急著結婚。
“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后”,他們多數人對婚姻的看法是多子多福。但現實中,他們的孩子30歲了還不結婚,他們不僅著急,還很焦慮。甚至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結婚就是不孝順。
在采訪過程中,大部分的家長和陽女士一樣著急,但也有一部分家長顯得比較淡定。一方面,他們對孩子們的壓力表示理解,也尊重孩子們的選擇。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催婚都不成功,就證明“剃頭挑子一頭熱”是不管用的。
不過,有人認為,晚婚也未必都是壞事。
張雙玉表示,當前的晚婚人群中有不少高學歷群體,尤其是碩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這部分人一直忙于學業,晚婚對于他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次,晚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擁有較為豐富的社會打拼經驗,不僅在經濟方面有了積累,心智方面也較為成熟穩定。受過高等教育或者擁有較好的經濟條件等,都可以為婚姻提供一定保障,也有利于給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同時,年齡大一些的夫妻能調整自己的內心狀態,更可能擁有穩定的情緒,對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等,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晚婚也有晚婚的好處。
張雙玉認為,如今適婚群體結婚的目的已經不是依靠對方或者找個人來養活自己,經濟獨立的年輕個體更有主見,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不愿意束縛,所以很多人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觀望或者徘徊。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婚姻可以讓個體更加完整,因此,應該樹立正確的婚戀觀,認真追求自己的幸福。
記者韋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