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半梳 曉月
“我們只有做好了保險產品,做好了服務,用戶才能真正的去選擇相關的健康保險產品,才能真正使健康保險市場發展壯大。總結下來,健康險高質量轉型的方法論,我們歸納為‘三擴兩降’,三擴,擴人群,擴病種,擴服務。兩降,降門檻,降價格。”
在《今日保》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舉辦的“2022中國保險與康養產業論壇”上,水滴公司總精算師滕輝發表了《“好產品+好服務”——健康險高質量轉型的底層邏輯》主題演講。從目前健康險遇到的瓶頸到之后健康險的前路在哪里兩個方面,探索健康險市場未來方向。
(資料圖)
以下為滕輝在“今日保2022中國保險與康養產業論壇”上的發言實錄(有編輯):
1
-Insurance Today-
健康險發展遇瓶頸,三大原因解析
健康險發展瓶頸有些內容都是老生常談的事情,比如高賠付、成本壓力、數字化程度有待提高、觸達用戶的方式較單一、代理人隊伍萎縮等。
今天的主題更多還是聚焦于產品和服務,站在互聯網保險平臺的角度,從產品和服務方面切入,來看一下健康險市場到底有哪些不足。
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中國健康險市場其實是處在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曾經也有過高光時刻,增長率非常高,但是近兩年來增長率有所趨緩。
如果要達到預測的2025年底整個健康險市場2萬億保費的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在20%以上,這是比較大的一個挑戰。
目前健康險市場發展出現了一些瓶頸,接下來我從健康險產品和服務供給角度,來看我們存在哪些不足。
第一,當前健康險的產品和服務還存在供給單一,創新不足的情況。
不可否認,近年來,整個市場、整個行業在健康險方面創新已經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現在看到創新程度仍然有一些不足,按照通常的險種分類逐一來看。
首先看重疾險,從定義來看,這里我更想說的是疾病險,現在重疾險的外延擴展非常多,把前癥、中癥、輕癥這些責任都包含進來了,只是我們沿用一貫的表述說是重疾險。
從創新程度來講,近幾年重疾險雖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認為它更多是聚焦在微創新上。比如聚焦在保額、多次賠付、分組等等這樣一些責任上的小小的變動和變化,對于整個形態上的實質性創新其實是不如醫療險的。
一是重疾險特別是長期重疾險的價格偏貴,一年幾千元的保費,保額小幾十萬,看上去還比較吸引人,但實際上價格已經超過了很多家庭的購買能力。
二是如果算一下累計所交保費與保額之間的比例,會發現目前重疾險的風險杠桿是不太夠的。如果是消費型重疾險,客戶花了很多錢,但是得到的保障杠桿率遠遠不如醫療險或者意外險,也就阻礙了用戶對于重疾險的購買意愿和購買能力。
三是重疾險的覆蓋廣度相對較低,由于它的價格比較高,那就會導致很多下沉市場上的用戶其實有心而無力,即使想買相關的疾病險,但是相關的價格收入等因素把他們阻礙在重疾險的購買門檻之外。
四是我們經常提到的非標人群和帶病體人群,可能一些有過既往癥的群體基本和重疾險無緣了,所以以前重疾險的門檻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很多人攔在門檻之外。
其次,醫療險。從前幾年百萬醫療的火爆一直到現在惠民保的橫空出世,其實醫療險一直走在創新的前列。
醫療險相對重疾險來講杠桿率更高、價格更加親民,創新程度還是比較領先的。但醫療險這幾年也慢慢走到了創新的天花板,有待進一步突破。
隨著這幾年醫療險創新天花板逐步來臨,醫療險的創新也慢慢開始聚焦在微創新上了,比如通過一些附加責任、降低保額、“全家桶”、或把昂貴藥創新療法納入到醫療險的治療范圍內等,通過這些方式實現微創新。
第三,護理險,我認為護理險目前比較落后于重疾險和醫療險。
首先,市場上護理險的理財屬性是大于保障屬性的,比如我們通常看到的增額終身護理等產品。
其次,對于護理險而言,我們理解用戶真正需要的是護理服務,用戶在他真正有護理需求時,能夠得到相應的服務,而不是僅僅給予一定的賠付。
對用戶來說,金錢補償帶來的效用是遠遠小于優質服務資源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護理險在未來還是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
隨著護理險不斷的推進,相關護理服務標準化以及護理服務的可及性也有待提升。
我國疆土廣闊,人口眾多,用戶群體分散在各個地方,未來相關護理服務是否能夠覆蓋到至少每個縣級的區域,這對護理服務的可及性而言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
2
-Insurance Today-
健康險到底怎么走?找到最核心底層的邏輯
接下來結合水滴公司的一些具體實踐案例,和各位探討中國市場未來健康險到底應該怎么走。今天更多聚焦產品和服務的角度,不做更多拓展。
我們認為,好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是未來健康險市場發展最核心、最底層的邏輯,只有做好了保險產品,做好了服務,用戶才能真正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險產品,才能真正使健康險市場發展壯大。總結下來,我們歸納為“三擴兩降”:三擴,擴人群,擴病種,擴服務;兩降,降門檻,降價格。
什么是真正好的保險產品和好的服務?我們提煉了六個要點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好的產品和服務需要一定的用戶基數。
如果一個保險產品只能夠滿足極少數人的需求,或者只能被極少數人購買的話,我們認為它不是一個好的保險產品,因為它的覆蓋面不夠廣,甚至在定價上都不一定能夠滿足保險大數法則。
所以,只有當一個保險產品有足夠多的用戶購買,能夠覆蓋到足夠多的人群時,這個產品才是一個好的產品。
第二,保險的價格在可承受的范圍。
其實我們不想說保險一定要降價,或者一定要廉價,或者打價格戰。我們想說,保險價格一定要在用戶可承受的范圍內,如果一個保險產品的價格比較高,用戶承受不起,或者他需要咬著牙才能買,這個產品對他來說其實不是一個好產品。
第三,需要滿足一些人群的特定需求。
很多用戶,比如一些帶病體用戶是有相關保險產品,特別是健康險產品訴求的,但市場上又很難找到相應的供給。
比如,癌癥患者其實對癌癥復發險是一定訴求的,但相關的產品目前在市場上還比較少見。
我們認為好的產品不僅僅要能夠滿足較廣人群的需求,也要能夠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第四,購買渠道要能夠方便觸達。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產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和渠道,能夠使它更好的傳達到用戶手上,更方便用戶的購買,也是保險創新中需要考慮的一部分。
第五,要能夠解決用戶的痛點。
其實很多健康險產品,保障非常充分,責任也非常多,但實際上用戶真正的痛點好像沒有解決。用戶真正的痛點是什么,我們在設計產品時,一定要考慮清楚。
還是我前面提到的這個例子,比如護理險,用戶真正的痛點其實是護理服務,而不僅僅是一筆理賠金。
第六,相關配套服務要完善。
這里指的服務不僅僅包括用戶相關的醫療資源、醫療手段、就醫相關服務等,也包括保險產品本身一系列配套的服務,從核保到風控,到后端的理賠等一系列服務,要能夠使用戶有一定的滿足感。
3
-Insurance Today-
尋找新的市場空間:還有哪些可擴的群體?
擴人群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如上面提及的六點,擴人群解決的是一定用戶基數的問題。當前的健康險,更多還是聚焦在標準人群、中青年人群上。這些人群在傳統保險核保和保險定價中,因相對出險率較低,成為市場競爭的紅海。
但其實還有另外很大一部分人群,如帶病體人群,他們的保障需求還處于待滿足狀態。
我們有3億帶病群體,未來保險產品的開發是不是也需要重點考慮這部分人群?以及老年群體,其實老年人群是更需要保障的,不僅僅是服務,也包括其他的各方面的保障。
另外,3億新市民群體也有很大擴展用戶基數的空間,從城市到下沉市場,這中間有一個巨大的人口空間,目前很多新市民群體是面臨保險保障空白點的。
設計保險產品是,要能夠滿足到上述這些非標人群的需求,才能解決用戶基數的問題,否則就一直局限在健康體、標準體的范圍內。
此外,健康險還需要解決擴病種的問題,這其實就是為了解決用戶痛點。
以重疾險為例,重疾險發病率相對較低,意味著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夠得到賠付,對于消費型的保險產品來說,大部分人花了比較高的價格,最后卻沒有用上。
因此,重疾險低頻高賠反而是用戶的一個痛點。
我們經常看到重疾險后期續費續保率會有所下降,就是因為花了比較多的價錢,但是并不滿足相應的賠付條件。
對于重疾險來說,保障范圍應該不僅僅限于重疾,還要擴展到整個疾病的品類。
當前所有的疾病險都是基于疾病定義以及相關指標。例如用戶的癥狀、醫院檢測的結果符合什么樣的定義,符合什么樣的指標,保險才會進行賠付。
但是對客戶來說,在購買的時候甚至也不知道是什么樣的標準,或者即使確診之后他也無法判斷自己能賠還是不能賠。
某種程度上來說,疾病的定義很窄,而用戶的疾病是一個很寬的范圍。如果只是針對少部分疾病進行賠付的話,其實用戶的獲得感是非常低的。
我們認為未來疾病險發展的方向,很可能是向康復險或者失能險相關方向去發展,今后對用戶的賠付或許可能不依賴于疾病的定義。
比如失能險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有一系列清晰的指標,而這個指標是用戶可以理解的,例如規定當客戶失去相應的工作能力和勞動能力,就會出險。這樣用戶會對相關保險產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才會相應的產生購買意愿。
因此,對疾病險而言,擴病種甚至包括擴展它的賠付方式是解決用戶痛點比較好的方式。
接下來是擴服務,主要是為了解決用戶保險獲得感的問題。
健康險不僅是一個賠錢的過程,更多的是“陪”服務,特別是像護理險類的產品,有時候用戶更需要的是服務。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也對服務提出更多的訴求,比如康復服務、上門護理服務等。健康險可以深度介入到診斷、治療、用藥、康復等等一系列的過程,用戶其實需要的更多是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通過這些方式能夠使用戶感受到保險的獲得感。
事實上,服務都有相應的成本,相應的成本要有買單方來支付,要么用戶自擔,要么是保險承擔,這一市場空間是巨大的。
最后還有保險業自身的服務,怎樣使用戶賠得快,怎樣使用戶賠得好,怎樣使用戶賠得滿意,這也是自身基本功。
4
-Insurance Today-
降低承保門檻和價格,提高保險產品普適性
“兩降”中第一個“降”是降門檻,要解決保險產品可及性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放寬準入條件并不是降低核保標準。
比如將以前不可保用戶,放寬標準使之可保,像惠民保這樣不限既往病史,不限年齡,不限職業的一些嘗試。
比如可以帶病投保的重疾險、復發險等等,像這些產品都是在放寬準入條件,讓更多人可以買保險。
還有小微保險方面:往昔相當部分消費者受限于保險的價格,購買意愿低,那么可以嘗試提供相應的小微保險,逐漸培養保險意識。
水滴公司做過一些這方面的嘗試,傳統30萬保額左右的重疾險相應價格較高,但保額降到5萬之后,發現很多用戶是感興趣的,因為產品在他們可承受的價格范圍內。
另外一個“降”是降價格,可以提高保險的普惠性。
從近年普惠保險的發展程度看,其實價格是對用戶購買保險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這里所謂的降價格不是要打價格戰,也不是進行絕對意義的降價,而是通過保險形態的設計和保險內容的創新,提高性價比。
事實上,普惠保險和小微保險,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只有當用戶逐步通過小微保險、普惠保險了解到保險的優勢和好處后,才能認識到保障產品的意義,從而推動整個健康險市場的發展。
5
-Insurance Today-
“好產品+好服務”打造健康險底層邏輯
接下來分享一下水滴公司在好產品和好服務方面的實踐案例。
水滴公司的使命是“用互聯網科技助推廣大人民群眾有保可醫,保障億萬家庭”。公司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是保險保障板塊,第二是健康服務板塊,第三是醫療創新板塊。
第一,保險保障板塊,我們通過水滴旗下的保險經紀平臺水滴保,致力于用科技助推普惠保險,提供更多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極致的服務體驗;
第二,在這個業務上,我們對于那些沒有購買保險,并且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家庭,通過水滴籌以及水滴公益,為客戶提供事后的醫療資金救助。
第三,醫療創新板塊,我們為水滴患者平臺上的百萬大病患者提供找錢、找藥等精準服務;同時,持續賦能醫藥產業鏈,通過我們的患者招募和CRO業務,大幅度地加速創新藥臨床研究進展;通過患者運營、患者教育和隨訪、數據洞察這些服務為醫藥企業提供數字化的創新營銷解決方案。
接下來舉幾個例子,是我們今年做的創新產品的嘗試:
第一,水滴今年推出了國內首款免健康告知的、帶病人群可以投保的水滴藍海系列重疾險,這個產品也是貼合前面提到的擴人群、降價格、擴病種的一些嘗試。
第二,水滴Mini版本的重疾險,這也是前面我提到的降門檻性質的保險產品,使用戶原來買不起的保險產品,慢慢變得伸手可及,雖然保額不一定很高,但這是在他支付范圍內能夠購買的相應的保險產品。
第三,嘗試性做不設免賠額的百萬醫療險,從而使用戶能夠更多的得到賠付。
這些保險產品都是我們在嘗試實踐的有效措施,能夠觸達到更多的人群,能夠有效的降低價格,從而使更多人群得到更多保險保障機會。
關于對“好的服務”的理解:
好的服務,所有的保險產品都會圍繞著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不管是診斷的醫療資源、用藥資源還是康復資源,我們都會設計出相關的健康管理服務,圍繞保險產品,從而更好的服務用戶。
比如我們在老年意外險中增加遠程康復、上門康復的相關服務,在用藥方面可以做特藥履約,為用戶尋找創新藥等相關服務。
如上舉措都是圍繞覆蓋用戶生命周期的服務,讓用戶不僅是購買一份保險,更多的還是希望通過服務能令用戶增加健康險的感知。
最后,是保險行業都會遇到的一大問題——理賠相關問題。
水滴可以幫用戶做快賠閃賠,提供線上線下聯動等系列服務。都是為了幫用戶得到一個更好的服務體驗,讓他覺得保險是賠得到的,是能夠很快得到賠付的,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服務,我們打造出整個“好產品+好服務”的框架。
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未來健康險市場發展的底層邏輯——以好產品+好服務,通過“三擴兩降”的方式,令更多的用戶得到或者是觸達更好的保險產品,從而帶動整個健康險市場的發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