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
“還要像錯過(預定利率)4.025%產品一樣,再與預定利率3.5%產品失之交臂嗎?”
“告別預定利率3.5%時代,保險產品漲價在即!”
(資料圖片)
“預定利率3.5%保不住了,下跌趨勢比預計得更快!”
“事關收益,大家引起重視!這一波時代的紅利,最近1-2個月即將結束?!?/p>
有多位保險從業者近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上述有關保險的信息。盡管監管多次強調禁止炒停銷售,但關于預定利率3.5%產品的炒停銷售盛宴仍然上演了。
讓市場發生變化的,是近兩個月來關于監管調研和窗口指導的兩則消息:3月下旬,銀保監會組織20余家人身險公司開展圍繞普通險預定利率分布、分紅險預定利率和分紅水平等公司負債成本情況的調研,一時間,預定利率即將下調之聲風起;4月下旬,監管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要求定價利率從3.5%降到3.0%。
“監管的確有關注到這些問題,并表示將從嚴審核新產品報備,同時要求險企做好新產品儲備。”一位中小保險公司管理層人士表示。這也意味著,預定利率超過3%的普通型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超過2.5%的分紅產品,保證利率超過2%的萬能產品或將難以通過備案。
上述中小保險公司管理層人士還稱,監管最為擔心的是收益率太高的情況,保險資金是長期資金,負債端所賣的契約是長期的,資金成本沉淀在那里,如果投資收益不能覆蓋資金成本就會出現利差損。
告別預定利率3.5%時代
“3.5%不是停售,而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保險產品進入全面漲價時代。降到3%以后,以30歲男性為例,年金險毛保費漲幅18.4%?!?/p>
盡管不明就里,在看到保險代理人分享上述信息后,李可還是下了決定,再繼續購買10萬元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
今年年初,李可已經購買了50萬的躉交保險產品。在代理人推送的連接頁面,李可發現,此前宣傳頁面上顯示的保額增長率信息已經不見了,咨詢保險代理人后才被告知,產品依然沒有發生變化,保額仍然是按3.5%的復利增長,但投保周期不多了,最晚到2023年6月30號前可能現有產品都將下架。
引起上述變化的原因,就是近期監管進行了窗口指導。按照保險代理人的說法,銀保監會要求長期壽險預定利率從3.5%下降到3%,無論壽險還是年金險,都將漲價,鎖定利率重要,鎖定價格也很重要。
據媒體4月26日報道,近期,監管部門陸續召集相關保險公司開會,要求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控制利差損,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從3.5%降到3.0%。主要思想是市場有效,監管有為,主體調節在先,控制節奏,實現軟著陸。
在抓住現有產品上車機會的炒停潮之前,預定利率3.5%產品的告別式銷售就已經上演。
今年3月,為引導人身險業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召集行業協會以及保險公司于三地展開座談會,會議重點內容包括摸底負債成本情況、負債與資產匹配情況、對公司負債成本合理性的判斷、降低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對公司和行業的影響等。
這也被看作監管關注利差損風險,并開始降低收益率紅線的信號。彼時,東吳證券(601555)的一份研報指出,雖然評估利率的調整不影響償二代下的會計準備金和償付能力,但超過評估利率上限的產品預計今后難以獲得審批通過,信號意義較強。
2019年11月,保險行業也曾上演過類似的情況。2019年11月,銀保監會曾對13家險企精算師開展窗口指導,“動刀”4.025%年金險產品。一輪銷售狂歡過后,預定利率4.025%的保險產品成為歷史絕唱。
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在進行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其含義與定價利率相差不大。此前,4.025%的預定利率,是備案類保險年金產品的預定利率的上限,隨后這一紅線降至3.5%,而自現在以后,預定利率超過3%的產品都將需要監管特批,這也意味著,自預定利率4.025%產品后,預定利率為3.5%的產品也將落幕了。
負債端或將承壓
“這或許意味著一個新的階段開始了。”上述中小保險公司管理層人士表示,“其實,監管最為擔心的是收益率太高的情況,此前利率紅線是3.5%,現在降到3%,保險資金是長期資金,但以前賣的有效契約也是長期的,資金成本沉淀在那里,保險公司面臨的是長期累積的高資金成本?!?/p>
據上述中小保險公司管理層人士介紹,利差損在不少市場都曾發生過,例如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美國市場利率最高的時候是12%,日本和中國臺灣最高的時候是 6%和8%,一路下降,到近幾年美國無風險利率從12%降到了4%,日本的利率最低的時候降到0。因此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日本一些保險公司因為利差損難以生存,中國臺灣也曾被利差損問題困住。
上述中小保險公司管理層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長期在3%-4%之間,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風險在于保險公司的資金成本高不高,如果在市場較為火爆的時候賣了不少收益為4.025%的產品,再加上其他成本,可能要在投資端實現5%的收益才能覆蓋,而近兩年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優質資產難尋,保險公司投資端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當然也并非所有保險公司都面臨著嚴重的利差損風險,如果資金量比較大的話,可以通過資產配置來獲取更高的收益,但是產品形式單一和資金規模較小的公司情況就不一定了。“其實,長期來看,對于行業來說,利率的下調并不是壞事,但是對于今年一季度剛剛回暖的勢頭,可能會有些不利的影響。”一位保險精算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4月25日,在慧保天下舉辦的保險大會上,愛心人壽副總經理、總精算師李馭也做出了這樣的判斷。在他看來,今年下半年的保費規??赡軙壬习肽晟伲驗樵诋a品替換過程中,市場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并不是定價利率3.5%的保險產品和3%收益率的產品對比,保險還面臨其它金融產品的競爭,當收益下降之后,保險產品的期限又比較長,收益差相比銀行理財等金融產品變窄了,但流動性損失是補不回來的。
回顧近幾年在保險市場大火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的發展軌跡,其快速增長正是由于監管對于預定利率4.025%產品的限制。
2019年8月,在召集13家保險公司精算師座談之前,銀保監會就曾發布《關于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及調整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預定利率4.025%的長期年金險被按下暫停鍵。新規出臺后,市場上預定利率為4.025%的長期年金險陸續下架,新替代產品的預定利率降到了3.5%,而當各類普通型人身險產品都統一回歸到3.5%這條起跑線時,增額終身壽險基于其現金價值增長速度、流動性和功能性,迅速脫穎而出,成為兼顧中長期財務規劃、養老、資產傳承功用的產品,受到市場的青睞。
隨著監管的多次規范調整,狂奔的增額終身壽已經回歸常態,而一旦預定利率下調,其競爭優勢也會打折扣,面對負債端的壓力,哪類產品會更受青睞呢?
招商信諾人壽總精算師付玉艷判斷,分紅險將成為主流。從目前來看,銀行儲蓄還在增加,即使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其對于長期、固定偏好客戶的吸引力還是在的。對于分紅險來講,這次跟2019年4.025%調整時有點不太一樣,定價利率從4.025%到3.5%的時候,激進公司的增額終身壽產品收益率都在4.4%左右,如果是3.5%定價利率的分紅險,分紅險給到的可能是3.8%或者3.6%左右,和固收類產品拉不出差距,但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從演示利率來看,分紅險是占絕對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