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多重壓力之下,近年來保險中介公司頻頻“出逃”新三板。藍鯨保險梳理發現,在高峰時期,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機構有30多家,目前,僅剩9家(不含1家終止掛牌已獲受理的機構),三分之二保險中介機構已從新三板摘牌。
(資料圖)
摘牌潮持續,究其原因,一方面與股轉系統本身交易不夠活躍有關,部分保險中介機構在掛牌后,既沒有實現融資目的,又要承擔掛牌成本;另一方面,也與公司經營狀況有關,在行業轉型調整、市場競爭激烈、監管政策日益趨嚴的當下,部分中介機構保費規模較小,面對較大的經營壓力,更有部分機構治理結構不完善,被風險警示或強制摘牌。基于此,大多機構淪為資本市場“過客”。
融資難、流動性弱,保險中介機構摘牌止損
目前,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上,僅有盛世大聯、華凱保險、潤華保險、昌宏股份、誠安達、創悅股份、中衡股份、一正保險公估、民太安公估以及摘牌已獲受理的同昌保險10家保險中介機構的身影。隨著同昌保險終止掛牌,新三板保險中介的數量將降至9家(包括6家保險代理公司和3家保險公估公司),與高峰時期的30多家相比,數量大減,近幾年更是呈現“只出不進”的凈流出狀態。
保險中介陸續撤離新三板,與近年來自身的發展狀況不無關系,受競爭激烈、業務轉型以及疫情等因素影響,保險中介機構業務發展速度有所減緩,且面臨傭金率持續下降、監管政策趨嚴等多重挑戰。
同昌保險即在其2022年年報中表示,近年來行業監管措施不斷趨嚴、監管執行力度日益加大,如果未來監管部門對保險中介機構的準入門檻、經營地域、經營范圍、行為準則等作出更加嚴格的監管,公司的經營戰略、投資計劃、業務拓展等現有經營模式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現階段我國保險中介市場競爭激烈,突出特征是,市場主體較多,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如果保險中介機構不能走專業化道路,不能持續擴大業務收入規模,提高服務水平,增加客戶粘性,市場競爭力會逐步下降。
經營壓力直接體現在業績表現上,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10家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有7家虧損,僅3家實現盈利,其中2家凈利潤同比下降。2022年,民太安公估、潤華保險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357.8萬元、884.6萬元,同比下降33.88%、48.84%;一正保險公估去年凈利潤約為1萬元,實現扭虧為盈;其他7家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公司均為虧損狀態。
“總體來看,新三板掛牌的保險中介機構大多存在收入規模較小、資本實力較弱、融資渠道較窄等特性”,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在接受藍鯨保險采訪時表示,“早前掛牌審批相對寬松,這類機構多數在2016年前后集中掛牌,部分機構懷著‘搏一搏’的心思,以為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就能引入資本,改善公司融資情況,健全公司治理機制等。但自身后續發展能力不足,業績不佳,難以吸引到資本。此外,股轉系統本身流動性有限,顯得掛牌比較‘雞肋’”。
“在新三板的幾年幾乎沒有融到錢,流動性也非常差,公司每年還要繳納一筆掛牌費用,對于我們這種小企業來說,負擔很重,加上這幾年經營壓力也很大,所以摘牌及時止損”,一位已摘牌的新三板保險中介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藍鯨保險。
走出同質化“陷阱”,提升專業化能力、提高服務水平
新三板保險中介批量摘牌,也是市場機制下的雙向選擇。那么,是否還會有機構繼續“撤離”?
“新三板本身交易不活躍難以實現籌資的目的,而且根據北交所的定位‘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企業來看,保險中介公司想通過新三板轉板到北交所上市的難度比較大。其次,保險中介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意味著需要遵循新三板上市公司的監管規則,為此企業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正是從這些方面考慮,一些保險中介公司主動撤離新三板。個人認為,一直保持傳統業務模式的保險中介公司撤離新三板的可能性比較大,科技型保險中介公司因為有轉板北交所的希望繼續留在新三板的意愿會強一些”,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向藍鯨保險分析道。
近日,一家保險中介機構的省級分支機構被監管部門“勸退”的事宜,受到市場高度關注。山西銀保監局指出,因存在沒有符合現行監管要求的營業場所,長期沒有有效業務、人員失聯,無法進行正常的監管溝通和信息報送等問題,眾信易誠山西分公司已經不符合保險中介機構分支機構的存續條件。對此,山西銀保監局要求眾信易誠落實保險中介“多散亂”問題整治相關要求,立即對山西分公司采取撤銷或者解除保險代理業務授權等措施。
需關注的是,眾信易誠還是一家曾經的新三板掛牌中介機構。由于年報難產、高管出走、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屢屢失信等事宜,眾信易誠于2021年3月被全國股轉公司強制摘牌。這也是新三板掛牌的保險中介機構“良莠不齊”、治理機制不完善、經營粗放的一個縮影。
“部分機構盡管實現了掛牌,但是未能有效改善公司治理結構,依靠實控人主觀意愿運行,并不夠市場化。在融資遇到困難、行業環境改變導致生存壓力增大的當下,掛牌中介機構如何降本增效、整合資源、走出差異化經營特色,需要深入規劃”,一位保險業內人士指出。
李文中認為,對于中小保險中介機構來說,首先,需要轉變業務發展思路,不斷提升業務的技術含量與質量,從簡單撮合保險交易逐漸將業務范圍向兩端拓展延伸,向上加強同保險公司合作介入保險產品開發和風險管理服務。一方面幫助設計更多針對性更強的、個性保險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風險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幫助保險公司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防災防損能力,做好售后服務;向下做好消費者的風險管理顧問與專家,幫助消費者做好包括保險在內的綜合性風險管理方案。其次,需要增加保險科技投入,提升經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藍鯨保險 李丹萍 lidanp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