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城市房地產數據、城市房價排行、房價漲跌數據,前往中指云查看→
隨著各地2023年一季度GDP數據的公布,全國24座“萬億之城”正逐漸勾勒出城市經濟版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截至目前,在2022年入圍“萬億元俱樂部”的24座萬億GDP城市,均已公布2023年一季度數據。從總量來看,今年一季度,這些城市的GDP總和達到108765.55億元,在全國經濟總量的占比約為38.2%。
從體量來看,上海、北京、深圳三個經濟強市仍然穩坐前三寶座。而在增速上,有14座城市跑贏全國(增速4.5%),西安、深圳、鄭州的GDP增速則分別以7.6%、6.5%、6.0%遙遙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城市在一季度表現亮眼。其中,成都一季度以5266.82億元的GDP總量超越蘇州(5186.64億元),實現了位次晉級,成為經濟第六城。
西安以“黑馬”之姿,不僅反超濟南和合肥,排名上升兩位,且逼近佛山。根據西安統計局數據,2023年一季度西安GDP同比增長7.6%,達2834.11億元,同比增長196.08億元。
與此同時,寧波也以3801.76億元的總量趕超天津(3715.38億元),躋身第十一位。
成都虹吸效應顯著
隨著全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城市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被稱為“最強地級市”的蘇州,增速讓外界感到意外。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3月,蘇州GDP總量達到5186.64億元,同比增長1.9%。相比于蘇州,成都的經濟總量領先約80億元。由此,蘇州被成都反超,退至第七名,成都則晉升一位,排名全國第六。
這也是成都繼2020年一季度以101.64億元的差距超過蘇州后,近年再次實現在一季度趕超蘇州。
從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蘇州經濟增長失速的原因,在于工業領域。一季度,蘇州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287.47億元,下降0.7%,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7%。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蘇州的工業經濟外貿依存度較高,進出口貿易屬性強。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和全球貿易摩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進出口業務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了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和工業經濟的增長。
再看成都,從總量上來說,一季度的第二產業增加值高于蘇州,尤其是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上,成都超蘇州795.16億元。
此消彼長之下,成都的優勢漸顯。
丁長發分析稱,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城市,其首位度高,對全省的技術、資金、產業的虹吸效應極其顯著。再加上成都的優勢產業在電子信息,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在成都設立了區域總部,推動當地產業規模突破了萬億大關。
此外,一季度成都第三產業占比高達69.63%,擁有較好的科教資源。“成都作為西部的物流、交通樞紐、金融、科創、國家中心城市等,從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來說,成都的GDP總量有望在近兩年內超越蘇州。”丁長發說。
除成都和蘇州之外,萬億城市的GDP排名有另外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寧波超過了天津。
追趕了多年,今年一季度寧波以近百億元的優勢取代天津,晉升為第十一位。
從三次產業構成看,今年一季度,寧波的領先優勢體現在第二產業增加值上。數據顯示,寧波、天津分別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1677.4億元、1232.56億元,寧波領先后者445億元。此外,寧波在保持優勢的同時,在第三產業方面,相比去年同期,縮小了與天津的差距。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寧波背靠長三角經濟帶,又有深水港地利,而上海港的貨物轉運也向寧波傾斜,再疊加寧波區域經濟的發展,寧波構建了良好的多元經濟生態。今年寧波經濟加速,主要受益于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復蘇。
“但寧波的經濟產業還過于傳統,急需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寧波在數字經濟方面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比如跨境電商方面,跨境數字服務方面還大有可為。”盤和林說。
不過,天津經濟回升勢頭也逐漸顯現。今年一季度,天津跑出5.5%的經濟增速,在四個直轄市中排名第一。
從“三駕馬車”的增速來看,天津在投資、消費領域上均有明顯回升。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7.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5%,去年全年為下降5.2%。
在消費方面,雖然有去年同期遭受疫情沖擊、基數較低(-3.9%)的原因,但其升級類商品旺銷,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大因素。
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天津金銀珠寶類零售額增長41.5%,新能源汽車增長55.0%,智能手機增長15.7%,消費需求和潛力得到明顯釋放,消費市場得以迅速恢復。
西安增速領跑
2023年一季度,西安以7.6%的增速拿下“萬億之城”增速第一。
具體到各產業,第一產業增加值32.4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928.04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1873.67億元,增長6.6%。由此看到,最亮眼的是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
去年以來,依托于支柱產業倍增計劃,西安著力壯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其第二產業增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態勢,對穩固經濟大盤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今年一季度,支柱產業倍增計劃突破見效,六大支柱產業總產值占西安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1.1%,同比增長19.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表現不俗,產量增長62.8%,占全國的13.8%,零售額增長57.2%。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101.55萬輛,超過上海的99萬輛,成為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的城市。而這里面的主要功臣,離不開比亞迪的強力支撐。
西安作為比亞迪在北方重要的生產基地,自然是受益者。
統計數據顯示,在2022年西安產出的101.55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中,有99.5萬輛為比亞迪生產基地所產,占比高達97.9%。與此同時,隨著比亞迪西安三期在2022年9月投產,其產能再次升級,由此直接體現在今年一季度的產銷數據中。
作為新晉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西安正在向更高的目標沖刺。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大力實施產業倍增計劃,突出抓好包括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在內的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圍繞“企業-鏈條-集群-生態”這條主線,西安在2023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0%,較上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分領域看,由于對制造業等領域的持續看好,工業投資同比增長最高,達到22.2%。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西安服務業、消費市場也出現明顯回暖,成為經濟回升的動力來源。實際上,從春節假期至今,西安的熱度未曾消減,“七億人在三亞,七億人在西安”說法在網絡熱傳。
折射到數據上,1-3月,西安旅游收入530億元、同增2.5倍,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文化、體育和娛樂行業營業收入增長16.1%。與此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上年同期提高19.9個百分點,達到1260億元。
在西安經濟運行整體向好之下,生產生活有序恢復,但“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全市出口總值為592.1億元,下降9.1%。
Co-Found智庫秘書長張新原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外貿經濟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尤其是像西安這樣的出口型經濟還不是強項的城市。再加上全球供應鏈的調整和重構,一些外資企業可能會選擇轉移生產基地,從而減少對國內的進口需求。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從整體來看雖然出口總值在一季度有所下降,但是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組成的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產品成為西安的出口新增長點。
以太陽能電池為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西安出口總值為82.7億元,同比增長31.1%。
由此看來,“新三樣”成為出口新增長點,意味著西安在外貿結構方面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下一個萬億之城,花落誰家?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GDP跨越萬億門檻是城市經濟實力的體現。
在2022年,“萬億俱樂部”城市并沒有迎來新成員。但距離萬億最近的常州和煙臺,被視為熱門后備軍。今年一季度,這兩個城市表現如何?
常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GDP為218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增速連續12個月位列蘇南第一。
作為重要的工業重鎮,常州近年來在加快自身產業的升級轉型,目前新興產業已經逐漸成為常州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今年一季度,常州新能源領域核心制造業產值增長37.7%,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8.6個百分點。
2023年,被常州定為沖刺GDP萬億之城的決勝之年。在今年常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邁入“萬億俱樂部”,已成為重點工作目標。與此同時,常州也將全年的GDP預期增長目標定為5.5%。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常州GDP距離萬億門檻只有450億元。而今年一季度常州GDP增速超過了全國的平均增速,接下來常州若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在2023年成為“萬億之城”的一員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常州將如何實現預期增長目標沖刺“萬億之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常州是長江三角洲“蘇錫常”核心城市之一,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因此實體經濟是常州最厚實的家底和最鮮明的底色。
“如今,常州正以打造優勢產業、支柱產業為引領,高質量推進太陽能光伏、動力及儲能電池、新型電力裝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的創新升級,實現全社會各領域新能源應用滲透率在全國領先,建設‘新能源之都’。”胡剛說道。
時代周報記者留意到,根據常州市出臺的《關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設的實施意見》,到2025年,其新能源產業規模、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都要超萬億元;到2035年,產業規模還要在2025年基礎上再翻一番。這也將成為常州沖刺萬億城市,乃至建設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的重要底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江蘇已經有蘇州、南京、無錫、南通4座城市入圍“萬億俱樂部”。如果常州能在2023年順利實現GDP突破萬億,江蘇將成為擁有萬億GDP城市最多的省份。
與常州實力接近,山東煙臺也是“萬億俱樂部”的后備軍。2022年煙臺GDP為9515.86億元,同比增長5.1%,距離萬億GDP城市僅一步之遙。
在2023年煙臺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爭取突破萬億元大關”也是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目前,煙臺市包括商務、工信、發改等多個部門為沖刺萬億GDP提出了具體的工作措施。今年一季度,煙臺GDP達到2246.18億元,增速為5.4%,跑贏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約占全市GDP的55.3%。
從GDP體量上來看,今年一季度煙臺超過了常州。不過,去年前三季度,煙臺也一直領先常州,但全年最終未能實現反超。
值得期待的是,煙臺和常州的差距已從2021年的95億元左右縮小至2022年34億元左右。在胡剛看來,GDP總量突破萬億是兩城發展的必經之路,但誰能先邁進下“萬億之城”,還需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