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又到了上市車企們一季度成績單的交卷時間。盡管業內對2023年汽車市場的向好走勢仍存觀望的態度,但從大眾、通用、豐田三大巨頭的運營情況來看,它們的營收都到達了一個新高度。
(資料圖)
大眾汽車受歐盟和北美地區銷量復蘇的推動,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長22%至760億歐元;營業利潤為57億歐元,營業利潤率為7.5%;
通用汽車一季度總營收同比增長11%,至399.9億美元;凈利潤為24億美元;調整后息稅前利潤同比下降6%至38億美元;
豐田汽車今年1-3月,營業利潤增長35%,達到6269億日元(320億人民幣),凈收入增長3.4%,達到5522億日元(285億人民幣)。
在一季度的強勢開局之下,上述三家巨頭更紛紛上調了對2023年的銷量目標。
例如豐田稱2023財年豐田和雷克薩斯品牌汽車的產量將攀升至創紀錄的1010萬輛,綜合零售量預計將飆升至創紀錄的1138萬輛,增長7.8%;
而大眾汽車集團則表示集團今年有望實現“年收入增長10%至15%,營業銷售回報率在7.5%至8.5%”的2023財年目標。
眾所周知,大眾、通用、豐田三家巨頭如今在中國市場上都各自經歷著艱難的轉型時刻,然而在整體業績上卻似乎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反觀國內一大批上市車企,在歷經今年一季度“價格戰”的洗禮之后,絕大部分的盈利狀況都遭遇著重創。
為此,這也不禁讓人重新審視,未來中國市場還是巨頭們全球最大最賺錢的市場嗎?未來中國車企的盈利新增點,又將在哪?
(1)一季度,跨國巨頭狂賺,中國車企血虧
在各大跨國車企最近陸續披露的一季度財報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隨著芯片供應的改善,這些車企的供應都得到了恢復,從而助推了銷量的上漲。
因此,它們今年一季度的經營狀況,都有著不錯的增長。
除了大眾、豐田、通用三家,像BBA三家今年一季度也收獲了不錯的成績。
像奔馳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增長了8%,達到了375億歐元;EBIT息稅前利潤增至54億歐元;而寶馬的一季度營收為368.53億歐元,同比增長了18.3%;EBIT也同比增長了58.5%,達到了53.8億歐元。
對于今年一季度亮眼的業績,這些跨國巨頭都紛紛把原因歸結于除中國市場外的銷量復蘇帶動。
拿大眾汽車為例,其表示今年一季度財務業績的增長主要是受歐盟和北美地區銷量復蘇的推動。大眾汽車首席財務官兼首席運營官Arno Antlitz表示,大眾在第一季度末光是歐洲市場就有180萬輛積壓訂單(其中包括26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亟待釋放。
通用汽車也是一樣。其一季度業績增長的最主要來源是北美地區的銷量增長。
數據顯示,通用汽車一季度在北美累計銷售新車70.7萬輛,同比增加18%,市占率達到15.8%。傳導至業績端,一季度通用汽車北美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2%至328.89億美元,息稅前利潤同比增長14%至35.76億美元。
事實上,縱觀今年全球一季度的汽車銷量數據,我們發現中國市場是為數不多銷量下滑的市場。
有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市場的新車銷量為607.6萬輛,同比下降了6.7%,而像美國以及歐洲主要市場,都有著同比兩位數的增長。
由此可見,對于像大眾、通用這樣的跨國車企來說,即便今年一季度在中國市場上的銷量有所下滑,但在全球其他地區市場上的強勢復蘇,抵消了中國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
反觀在中國市場上歷經了一季度激烈“價格戰”煎熬的中國車企們,情況則沒那么樂觀了。
根據近段時間以來國內上市車企陸續披露的一季度經營情況,顯然大部分車企都遭遇著不同程度的“出血”。
功夫汽車看到,在已經公布2023年一季度財報的15家上市車企中,雖然有8家實現了營收正增長,但能在凈利潤上取得增長的只有3家,分別為比亞迪、長安汽車和江淮汽車;而真正能夠實現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的,范圍更進一步縮小至比亞迪和江淮汽車2家。
換言之,近六成的上市車企的盈利情況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在燃油車時代,原本已踏入“存量競爭”時代的形勢就已令到中國車企的盈利難度加大,而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速飛漲,對燃油車份額的蠶食無疑更進一步令到利潤被削薄;再疊加“價格戰”的因素,中國車企如今要賺錢可謂難上加難。
雖然中國市場眼下仍然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而且如今還引領著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但對于跨國汽車巨頭們來說,或許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再是那個“躺著就能賺錢”的國度。
為此,這也不得不重新促使它們審視在中國市場上的發展策略。
于是,我們看到,目前中國市場銷量仍占據整體銷量三成的大眾汽車,對于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
例如前段時間,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成立名為“100%TechCo”的新公司,將在中國合肥投資10億歐元(約合76.3億人民幣)建立電動汽車開發、創新與采購中心。
想要在中國市場“跑”得更快的大眾,有著攬下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急切需求,找到一個更快更穩定的利潤增長點。
而對于中國品牌來說,如今擺著眼前的龐大出口潛力,無疑將是他們未來獲得穩定利潤來源的關鍵。
最近一季度中國出口的汽車總量首次超越日本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這也意味著對中國車企來說,海外市場掘金的機會充足。
有研究指出,海外整車價格相比中國高 30%~50%,而且成本的上漲幅度低于價格的增長,所以中國車企出海有不錯的利潤回報;同時產能利用率達到 40%時,海外工廠就有望實現盈虧平衡,而產能利用率達到 80%,海外工廠能夠獲得比國內更加豐厚的利潤。
為此,無論是整車出?;虍數亟◤S,中國車企出海都有望獲得更豐厚的利潤。
(2)功夫拍案
對跨國汽車巨頭們來說,中國市場對它們來說或許仍舊是最重要的市場,但也或許已不再是最賺錢的市場了。
在這種轉變之下,我們也能從每家車企的策略調整中,初步窺見中國車市未來的格局,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的合資車企正在“斷舍離”,有的則是在危機之下加重投入,蓄力反擊,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全球舞臺上,這些跨國汽車巨頭將與中國車企進行更高頻次,更高層次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