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年時間,張祥云不僅增了收,還在村里有了不小名氣。
(相關資料圖)
張祥云是黔西市綠化鄉灣箐村村民,2021年,懷著試一試的心態,她在種菜、養豬之余,從村里的紅托竹蓀菌棒加工廠購買了200筐紅托竹蓀菌棒,在家中閑置的平房內進行種植。
如今,在灣箐村說起種植紅托竹蓀,張祥云的故事廣為人知。通過種植紅托竹蓀,張祥云嘗到了庭院經濟的甜頭,享受到了發展產業帶來的紅利,2021年較往年增收了1萬多元。
張祥云在查看紅托竹蓀生長情況
張祥云的改變,緣于綠化鄉依托東西部協作項目,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投資400萬元發展起了紅托竹蓀產業,建設竹蓀菌種生產和種植基地。
灣箐村紅托竹蓀產業基地航拍圖
11月28日,走進綠化鄉灣箐村的紅托竹蓀基地,70個大棚映入眼簾。不遠處的紅托竹蓀生產菌棒車間,工人正在整理菌棒,等待成熟后便可搬入大棚栽種。
“目前,灣箐村紅托竹蓀基地已達到年生產竹蓀菌種300萬棒,得益于廣州幫扶干部的傾情幫扶,成功打開了紅托竹蓀在廣州市場的銷路,今年基地的產值預計可突破2000萬元。”綠化鄉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副鄉長趙宇介紹,預計合作社今年可分紅20萬元,帶動了130人在菌棒加工廠務工,累計發放工資297萬元。
得益于紅托竹蓀基地的建立,灣箐村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不僅如此,當地還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發揮紅托竹蓀室內栽種優勢,讓群眾在家中栽種,有效盤活了農村閑散勞動力和閑置庭院(農房)資源,越來越多像張祥云一樣的村民拓寬了致富增收渠道。
今年生產的紅托竹蓀
雖然今年受天氣影響,收益相比去年有所下降,張祥云還是堅定繼續種植紅托竹蓀,“紅托竹蓀比種菜、養豬輕松,收益還高,明年還要繼續購買紅托竹蓀進行種植。”
鄉村振興,產業是支撐。除了灣箐村,綠化鄉小海子村也發展起了紅托竹蓀。初冬時節,小海子村50畝的土地上,一排排整齊的大棚初具雛形,不少村民正趁著好天氣,給搭建好的大棚鋪上藍色的圍膜,大棚搭建完就要對土地進行消毒,開始種植菌棒。
“黨的二十大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更加堅定了我們實現產業興旺的信心。”趙宇說,紅托竹蓀產業助力庭院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戶、合作社、村集體三方增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存放菌棒區
趙宇表示,下一步,綠化鄉將繼續抓住新國發2號文件的重大機遇,借助東西部協作東風,做強紅托竹蓀產業,撐起綠化鄉群眾的“致富傘”,讓群眾過上越來越幸福的日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顧海凇
陳玲王法
編輯 彭楊
二審 彭美玉
三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