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葉麥穗
編 輯丨包芳鳴,張銘心
(資料圖片)
圖 源丨圖蟲
資本對待保險公司股權熱情退卻,中小險企的股權從“香餑餑”變成“燙手山芋”。
近期,多家險企的股東在各大平臺轉讓自己的股權,但“雷聲大雨點小”,有些中小保險公司的股權起拍價甚至不足評估價的三折。
多家中小保險公司股權遭轉讓
近日,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了一則幸福人壽股權轉讓的招商項目,該公司第四和第六大股東深圳市億輝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億輝特”)和深圳市拓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拓天投資”)擬轉讓手頭持有的幸福人壽9.27%、7.10%股權(兩家公司合計持股比例為16.37%)。若此次股權出讓順利,兩家公司將不再持有幸福人壽股權。
相比其他股權轉讓項目,幸福人壽對于潛在意向方的條件要求也很寬松。項目信息顯示,兩位股權轉讓方并未設置資質要求,也無需繳納誠意金,意向方資質要求只需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上述股東持有的股份大部分處于凍結或者質押的狀態。幸福人壽最新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億輝特所持9.39億股全部被凍結,64.51%被質押;拓天投資所持7.20億股中62.95%被質押,12.69%被凍結。
幸福人壽成立于2007年11月,總部位于北京,由中國信達、中國中旅等15家股東共同發起設立,是AMC系的首家保險企業。其中,中國信達持有幸福人壽50.995%股份,為控股股東。
除了幸福人壽之外,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還顯示,廈門華信元喜投資有限公司(簡稱“華信元喜”)擬轉讓所持長城人壽11.78%股權。披露的起止時間是2022年11月18日至2023年1月16日。
根據披露信息,長城人壽前五大股東分別是: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19.99%)、北京金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5.57299%)、北京金融街(000402)投資(集團)有限公司(15.12541%)、中民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13.43952%)、廈門華信元喜投資有限公司(11.77614%)。
長城人壽股權除被華信元喜轉讓外,另有兩家小股東選擇離場,不過尚未迎來實質結果。
今年9月,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的一筆股權轉讓信息顯示,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擬將所持全部長城人壽0.54%股權進行轉讓,信息披露起止日期為2022年9月26日至12月24日。
10月12日,據拍賣平臺顯示,中民投資本持有的2.69億股長城人壽股份被掛出拍賣,評估價為3.23億元,起拍價為2.27億元。
長城人壽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公司總資產規模達716.89億元,總保費134.6億元,年度計劃達成104%,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新業務價值大幅增長,品質指標保持優良。截至9月末,新單期交保費排名壽險公司第25位,較2021年底提高4位。
典型的案例還有同方股份(600100)轉讓同方全球50%股權,因掛牌期內相關方暫未對摘牌事宜達成一致,于是決定暫時停止掛牌;11月8日,復星聯合健康的19.5%股權拍賣也再次流拍。
折價拍賣已成常態
在淘寶司法拍賣上,有87條保險股權的拍賣紀錄,整體來看,流拍的情況多,成功拍賣的情況則寥寥無幾。拍賣的一個關注點還在于價格打折,有些甚至被打至“骨折”。比如去年4月末,三門金石園林有限公司持有信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4700萬元股權,評估價為1.06億元,起拍價為2219.9萬元,僅有2折多一點。
一位保險資管公司金融股研究員介紹,保險公司的股權早就不是香餑餑了,二折三折轉讓市場也不需要大驚小怪。轉讓效果不佳,多是因為股權流動性較差。如一些擬上市保險的股權轉讓,主要是IPO速度較慢,且基本面下滑,這些因素疊加,降低了股東的持股興趣。當然,這同時也會降低接盤方的意愿。
“很多未上市保險缺乏公開財報數據,只能通過相對估值法粗略估算,結果通常會高估。另外,近期的一些風險事件,可能會讓人們對個別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前景,以及資產質量產生疑慮,因此投資者在參與時較為謹慎。”上述研究員表示。
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則認為,今年同業競爭加劇,不少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堪憂,而且短期也難獲得較大改善,從而導致眾多缺乏業務創新能力的中小保險公司股權走上拍賣道路。保險公司股權拍賣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因為拍賣評估價格存在一定的“水分”,溢價較為明顯;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少拍賣標的本身規模不大、發展前景不被看好、經營狀況欠佳,導致市場的興趣寡淡,從而陷入流拍的困局。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曾分析稱,核心原因是保險業轉型改革進入深水區,行業和公司的經營、發展面臨的挑戰加大,增速放緩,股東回報水平以及預期均有所下降。同時,保險公司潛在投資人的出資能力下降,供需關系的變化也使得保險股權估值水平下降。
“小而美”的特色保險公司或是未來險企的出路。日前,華貴人壽董事長汪振武就在2022第三屆中國壽險業轉型發展峰會上分享了對行業發展的三個預判:一是壽險公司將出現巨大分化,包括市場主體的分化和經營模式的分化,絕大多數公司會聚焦到有競爭力的產品線,“大而全”的主體將建立自己的閉環,中小公司會收縮聚焦到細分產品和服務領域;二是行業分工會進一步細化,平臺型公司、渠道型公司、產品型公司的陣營會越來越清晰;三是大量公司會轉型為服務公司,盈利模式以收取管理費、服務費為主。
E N D
本期編輯 江佩佩 實習生 羅新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