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歲末年終,走進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高純硫酸錳、鎳鈷錳三元前驅體、鋰離子動力電池負極用石墨等新能源電池材料生產線開足馬力沖刺年度任務;重點項目則在趕工期、抓進度,力爭早日竣工投用。
寒風凜冽,在“亞洲磷都”福泉的雙龍工業園區,多家磷系新能源電池材料企業工人正熱火朝天地作業。圍繞“千億級”集群發展目標,傳統磷化工企業加速轉型,新興技術企業發力領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打開貴州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空間布局圖,全省九個市州競相勃發的產業勢能引人注目。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已培育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規上企業35家,2022年1至11月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478.6億元,同比增長119.5%;全年預計完成520億元,同比增長110%以上。
搶抓“雙碳”戰略機遇,依托磷、錳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貴州舉全省之力,以“一核兩區”為重要牽引,推動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量質提升,打造經濟又一重要增長極。
位于大龍經濟開發區的貴州凱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項目。張恒新 攝
龍頭引領加快跨越趕超
眼下,位于貴陽貴安的貴陽弗迪電池有限公司(由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間接全資控股,以下簡稱貴陽弗迪)二期項目在有序建設,項目設計年產15GWh動力電池,預計2023年4月建成。
近兩年,行業下游多家企業為保持產業發展安全、降低外購成本,加大力度向上聚集資源、培育產業生態,整車企業自造電池成為趨勢。
新能源電池行業巨頭也在加快戰略布局,做大上游資源版圖。2021年12月,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德時代)與我省磷化工龍頭貴州磷化集團攜手,雙方在電池、電解液等板塊達成合作。
伴隨比亞迪“刀片電池”的推出,新能源電池行業逐漸呈現堅持三元、磷系兩條路線并重的格局。
此前專注做三元鋰電池的寧德時代在產業發展大勢下,選擇與貴州磷化集團強強聯合,這對企業而言將實現雙贏;從我省產業發展來看,則有助于推動“基于磷而高于磷”的產業生態體系加快形成。
貴州磷化集團與寧德時代合資成立的貴州磷化新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磷化集團供圖
龍頭引領產業集聚。截至目前,全省開工建設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省級重點項目78個,計劃總投資118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51億元,2022年預計可完成投資225億元。
產業項目大干快上,已有生產線也跑出“加速度”。貴陽弗迪已投產的6條15GWh產能生產線,預計將在2022年為其帶來數十億元的年產值。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偉新材料)三元前驅體出貨量占全球市場26%,穩居全球第一。
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發展工作專班有關負責人介紹,崛起的龍頭驅動產業實現高位增長。2022年1至11月,中偉新材料、貴州振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貴陽弗迪、貴州裕能新能源電池材料有限公司、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達科技)等五家企業,合計總產值達450億元以上,占全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總產值的95%以上。
產業集聚加快鏈上布局
“一核兩區”,已成為貴州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熱詞”。從戰略到實施,貴州步履鏗鏘。
作為“一核”的貴陽貴安和“開陽—息烽”“甕安—福泉”兩大磷化工產業基地,正著力培育打造新能源電池及配套產業集群,培育壯大磷系、氟系電池材料產業帶。
在貴陽開陽的安達科技生產線上,磷酸鐵鋰產品源源不斷下線。作為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上游企業,與下游形成耦合之勢至關重要。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廠商落戶貴安,讓安達科技以最短距離觸達市場。
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磷酸鐵鋰生產車間。開陽縣融媒體中心
以商招商、補鏈強鏈,讓“一核”內核基礎優、潛力大。
在銅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聚集區、“黔西南—六盤水”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聚集區為代表的“兩區”,分別以三元正極材料及原輔料、“煤焦油—針狀焦—負極材料”及上下游配套產業為抓手,南北共進,持續優化產業布局。
如今,在處于銅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聚集區“核心位置”的大龍經濟開發區,上下游已實現“無縫銜接”,上游企業生產的原材料、半成品,在園區就能銷售給下游公司。園區13家新能源電池材料企業共同書寫出高純硫酸錳市場份額全國占比80%、負極用石墨市場份額全國占比15%的佳績。
以梅嶺電源軍工背景為依托,遵義正在加快組織和搭建第三方電池檢測平臺;黔東南州借力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區位優勢,積極引進培育相關企業,加快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作為新增發展極,其他各具資源稟賦與產業優勢的市州,也在聚焦產業鏈上短板發力,共創“電動貴州”新名片。
創新攻關加快綠色發展
“我們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廢舊鋰電材料作為原料,經濕法冶煉,生產出新能源動力電池基礎材料。目前,鈷鎳錳的回收率達到了98%以上,鋰的回收率達到了95%以上,生產過程無二次污染。”在大龍經濟開發區的貴州紅星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星電子),該公司綜合部主任張淼向記者介紹道。
通過采取業內首創的自主知識產權工藝,紅星電子以廢舊鋰電池中的三元極片為原料,回收鈷、鎳、錳、鋰等金屬元素,生產三元復合氫氧化物、碳酸鋰等產品。
“60%以上的三元復合氫氧化物供應中偉新材料,部分碳酸鋰供應給貴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其余的發往貴陽、興義等地。”張淼說。
貴州紅星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大龍經濟開發區供圖
礦產資源壓力“鞭策”新能源電池回收技術加快發展。貴州近兩年來持續培育先進技術,積極打造回收效率高、回收品類多、回收廢棄物少的新能源電池回收體系成效顯著。
風口之上,企業各顯神通。除鋰電池循環梯次綜合利用技術研發轉化提速外,省內重點企業紛紛結合各自核心技術發展趨勢,提升鎳鈷錳三元、磷酸鐵鋰、錳酸鋰、石墨材料等領域創新能力。
緊盯前沿強化創新,搭建平臺將產生更大乘數效應。2022年10月,以貴州磷化集團作為牽頭企業籌建的貴州省新能源材料創新中心正式授牌運行,這也標志著貴州籌建國家級新能源材料創新中心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未來,貴州還將繼續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向重點企業聚集,推進跨行業、跨領域及提升自我服務的創新生態系統建設,重點發展鋰電池,積極布局鈉離子電池以及前沿儲備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讓這一自帶“綠色”基因的產業壯大做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管云 張恒新
編輯 朱登芳
二審 陳露
三審 張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