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獲悉,2022年以來,省農業農村廳與貴州農信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聯合開發了黔農智慧鄉村數字服務平臺—全省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目前,平臺已初步建成“123+N”一站式信息化服務體系,在全省28個縣(區)、132個鄉鎮、386個村開展上線使用,探索出了一套集村務、黨務、商務、金融為一體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新模式。
據了解,“123+N”一站式信息化服務體系,是指一個黔農智慧鄉村數字服務平臺;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和智慧鄉村管理兩套系統;掌上報賬、黔農e村、智慧門牌三大應用;基層黨建管理、鄉村政務服務、網上村務管理、農村電子商務、智慧鄉村旅游、鄉村文化陣地、農村普惠金融等N個“互聯網+”場景。
截至2022年末,試點地區“黔農e村”村民認證達15萬余人,“黔農e村”信息類總閱覽量319953人次,其中黨務公開、組織生活等信息村民閱覽量41151人次,占比12.86%。隨著認證村民不斷增加,將為打造線上黨建宣傳陣地奠定用戶基礎。
(相關資料圖)
科技賦能資金管理。平臺推動試點地區村集體資產總額100萬元以上、經營效益10萬元以上股份經濟合作社示范社實現資金信息化管理,從提交資金使用申請到完成各級審批,全程手機操作,財務單筆報賬時間從一周縮短至10分鐘。
“開陽縣花梨鎮清江村,自啟用平臺以來,先后完成村務運轉、村集體勞務等線上支付結算65筆324.61萬元。”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業務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說,推動村集體資金非現金結算,確保每一筆資金去向都有跡可查,有效促進資金管理規范化、透明化、廉潔化。
同時,行政主管部門可通過“黔農e村”掌上數據分析,實時查看省、市、縣、鄉、村五級村集體組織資金情況及各層級村集體經濟強社實時排位。
以科技手段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運用平臺全面信息化管理后,可實現對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登記、管理、折舊、盤點、統計等功能;同時能將各村資源、資產信息和相關項目招投標信息推送到省農村集體資源資產權益交易中心系統,推動集體資產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盤活存量資源,促進資產保值增值,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有效解決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臺賬不清、殘值不準、長期閑置浪費、流失嚴重、被挪用占用等問題。
大幅提升鄉村治理效能。行政部門、基層組織、村支兩委可在平臺上發布政策文件、村務、黨務、農技知識及就業資訊等,截至2022年末,村民通過手機了解村情村務達3.5萬人,先后受理214戶村民意見反饋,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此外,“黔農e村”幫助村民厘清“補貼賬”。全省的1193萬戶47項惠農補貼事項,村支兩委可通過“黔農e村”對涉農補貼對象、金額、資金發放機構等進行公示,確認名單后通過農信社代理、財政直發方式完成資金發放。認證村民可在微信小程序及時查看到本人貸款相關信息,無貸款授信額度村民可在小程序內完成貸款申請及辦理。
并通過平臺對脫貧人口群體開設線上審批通道,材料由“村民交”變“內部轉”,辦事由“來回跑”變“線上辦”。推動“足不出村辦政務”模式,幫助農村居民享受到“家門口”的掌上服務,重點應用“黔農e村”惠民服務板塊解決村民準生證辦理、出生證明等28項申請,將辦事時長從原來的1天縮短至3分鐘,為單個村民節約辦事成本百余元。
“開陽縣毛云鄉,轄內4個村將村級服務事項上傳‘黔農e村’后,3個月內有76戶居民通過"不見面審批"方式獲得事項辦理資料。”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業務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說,平臺的運用不僅方便的村民,也提高了村支兩委辦事效率。
下一步,省農業農村廳與貴州農信將持續做好平臺迭代優化,聚焦線上黨建宣傳陣地、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盤活、鄉風文明建設、產品服務創新等方面,結合各試點地區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事務辦理、金融服務需求等特點,幫助試點地區有重點地選擇應用場景,提煉應用亮點及經驗做法,為2023年全省推廣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申川
編輯 張秀云
二審 楊靜
三審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