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家”行動,心理教師支招教你如何進行高質量陪伴?
管理好自身情緒 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本報記者陳娟
(資料圖片)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也帶來了心理層面的波動。孩子線上學習期間,作為家長的您,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每天特別囑咐孩子要好好學習,可中途卻發現孩子卻在玩電子產品,看到孩子的學習狀態,家長也會變得發愁、焦慮,不知道該怎么辦?桂林中學心理老師王菁晶和田家炳中學心理教師趙穎慧為家長支招,如何進行高質量陪伴:
一、覺察自己的狀態,管理好自身情緒,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的緊張、焦慮往往會引發孩子更大的擔憂和不安,尤其是在特殊時期。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拿著手機,卻不是在聽課學習,可能會立馬發火,指責孩子不該玩手機。明明是想關心孩子,最后可能演變成一場“斗爭”,甚至這場“斗爭”還挫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當家長準備去監督孩子學習時,可以先覺察自己此時的情緒狀態是否適合教育孩子,不帶著過多的負面情緒去教育孩子,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放松下來,不恐慌、不抱怨,做孩子的榜樣,為孩子提供安全的后盾顯得尤為重要。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多溝通、多疏導。
疫情期間,孩子需要持續待在家里,外出活動減少,不能和同伴一起,他們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會持續累積和積壓。家長要留意孩子是否發生顯著變化,理解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進行正面疏導和緩解。部分在校的孩子在與家長溝通交流時,要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滿足部分合理需求。同時家長可以通過運動、音樂、繪畫、做手工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每天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釋放壓力和不良情緒,主動與孩子平等交流溝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傾訴釋放部分擔憂、焦慮、煩躁等心理應激反應。
三、巧設環境,營造學習氛圍。
環境能夠影響人,更能培養人,線上學習環境的改變是孩子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們可以和孩子溝通,自行整理好線上專屬學習區,課前穿好校服,整理好相關學習資料,與學習無關的電子產品和娛樂設施、零食等不帶進學習場所,合理規劃好每日線上學習、自主學習、運動、娛樂、家務勞動與休息的時間,保持學習環境的安靜整潔和秩序感,借助儀式感,塑造學習氛圍,以促進孩子專注地學習。
四、尊重理解孩子,正確引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隨著孩子線上課程的增加,使用電子產品時間的增長,為防止孩子們沉迷網絡,家長應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共同商討制定合理的電子產品使用公約,并要求認真遵守,保護好孩子的視力和身體健康。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控制好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為孩子做出示范。
五、信任孩子,給予適當的獨處空間。
與孩子在家里共處的時間增多,親子矛盾和沖突可能也會增加。過度的控制和監督,不僅會讓孩子缺乏心理上的安定感和界限感,有時還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們可以適當地給予孩子一定的獨處空間,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們對獨立和獨處的需求,學會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多一些商量和鼓勵,少一些管制和嘮叨。遇到爭吵,可以按下“暫停鍵”,等到雙方情緒穩定后再理性溝通。
六、陪伴支持,和諧親子關系
線上學習讓孩子與家人有了更多相處的時間,對于曾經疏于親子關系建設的家庭來說,此刻正是彌補和調整親子關系的好時機。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還需要聆聽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做孩子的信任者與支持者,用肯定和鼓勵的應對方式向孩子傳遞積極心態,幫助孩子改善情緒,減輕苦悶。遵循線上學習的規律,與孩子一起調整學習習慣,以積極態度去實踐這種新的學習形態、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不斷成長改變。如發現異常情況,也可以及時與班主任、心理老師進行溝通,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早發現、早介入,守護孩子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