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昆曲
(資料圖)
《浮生六記》怎么看?
12月12日,逍遙沙龍——《浮生六記》主創團隊創作談在東西巷講古堂與觀眾面對面。記者唐艷蘭 攝
□本報記者 李思靜
在本屆桂林藝術節上,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記》可謂是最出圈的劇目之一。劇目在桂林首次亮相后,還因為太受歡迎,臨時在古南門前進行了加演。12月12日,《浮生六記》制作人蕭雁、導演胡翰馳,在東西巷講古堂,為戲劇愛好者講述創作背后故事,揭開其中奧妙。
“小確幸”內容如何做成沉浸式戲劇?
原著《浮生六記》并不是一則典型故事,用蕭雁的話來說,更像是清朝人的“朋友圈”“微博”,是沈復記錄自己和妻子蕓娘的日常片段,是生活中的“小確幸”。
把“小確幸”做成“沉浸式”并不簡單。主持人替觀眾問出了最關心的問題,國外的沉浸式戲劇,比如《不眠之夜》,是非常藝術化的,用的是麥克白的故事,劇情大開大合,與《浮生六記》柴米油鹽這樣的作品截然不同,當時選用這個本子是為什么呢?
把最經典的東西放慢,把那些大家都熟知的東西放快。“現在的大家其實都離不開抖音,這是一個節奏很快的東西。如果我們把傳統的東西做一個放慢和加速,我覺得大家會快速接受。”胡翰馳說。
事實上,《浮生六記》火爆的當下,卻有一個黯淡的開頭。蕭雁說,當初,一位昆劇大師在看過劇本后覺得這個沒戲,因為沒有故事,太平淡了。“可是如果回過頭看《牡丹亭》,游園那一場也沒有戲,就是小姐帶著丫鬟游園。”
“對,其實它是一個大寫意。這也讓國外覺得中國戲劇很高級。”胡翰馳補充道。
為了給觀眾帶來極致的沉浸體驗,演出現場設置有5處互動。書法、品茶、嗑瓜子等一套流程體驗下來,觀眾心也靜了,跟隨主角腳步,置身于戲中世界。
“沉浸式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他(戲)跟觀眾那么近,觀眾能像他身邊的人一樣看著他們發生故事。”胡翰馳說。
“聽到他們(演員)怎么喘氣。”蕭雁總結道。
而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浮生六記》在蘇州的園林版的sop(標準操作程序)有一千三百多項流程,以達到完美的現場調度。
傳統文化如何帶給年輕人?
現場,一位從事戲曲鑒賞教育10年的老師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如何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比如戲曲,帶給學生?
這當然要問《浮生六記》。因為它的火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由70%的“90后”“00后”觀眾構成。
“我們要把《浮生六記》做到極致,才會有人看,這是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最本我的東西。”胡翰馳說。
因為做到了極致,《浮生六記》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產生了效果,既有官方的認可,更多的是得到了觀眾的喜歡。這也是能讓蕭雁說出“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分錢的宣傳費沒有投過”的底氣。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有辨識力,他見過好東西,所以他會判斷你這是不是用心做的。我們的戲很貴,在蘇州滄浪亭演出1580元一張票,但是來過的都覺得很值,他覺得得到了一個很好的體驗,就會幫你去傳播。”蕭雁說。
她還分享了近期的一個低票價演出市場的調研感想。“100塊左右的演出,去的其實都是年輕人。但是我聽到年輕人說,看了某個園林的夜游出來太無聊了,我真的很傷心。我覺得就像給大一的學生上通識課,如果學生一開始接觸的是讓他覺得無聊的東西,然后他再也不會去看了。”
現有演出的票價對學生來說高昂了一些,蕭雁也在思考。“我一定會推一個便宜的版本,可以短一點,但是要給你有正確的印象。”
《浮生六記》彩蛋
1.演出一開始,演員乘一艘小船出場,不少觀眾反映船的馬達聲很“出戲”。胡翰馳揭秘,觀眾看到的船是劇組去兩江四湖游船公司精挑細選的,而這艘船的本職工作是打撈江面上的垃圾。“桂林的船都太豪華了,這是唯一看上去樸素一點的。”
他說,劇組也和船工師傅溝通過,能不能靠人力劃船。船工師傅回答道,如果靠人力,戲演完了船都劃不到位。最后大家都放棄了關馬達的想法。
2.與劇目其他版本不一樣的是,桂林版本《浮生六記》的開頭演的是一個“疊布”的場景。胡翰馳介紹,這是因為園林版的《浮生六記》演出地點是蘇州的滄浪亭,戲中人物沈復和蕓娘就“生活”在那里。而這次在桂林榕湖上的湖心亭表演,相當于是一次“搬家”,故而設置了這樣一個開頭。
此外,觀眾們還會發現,蕓娘在回廊中有一段戲,本來是活潑可愛的,但表演出來會有一些悲傷的情緒,這其實是在表現蕓娘的“思鄉之情”。
3.蕭雁介紹,為了讓觀眾能更沉浸式地進入沈復和蕓娘的生活,觀眾進場時品的熱茶是劇組從蘇州帶來的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