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話劇《花橋榮記》備受好評
話劇《花橋榮記》有很多桂林符號。 記者李忠波 攝
本報訊(記者秦麗云 通訊員王夢麟 黃思穎 劉周雯)觀一場《花橋榮記》,品一劇濃濃鄉愁。12月12日晚,由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望道話劇社排演的話劇《花橋榮記》作為2022年首屆桂林藝術節青年學生戲劇展演的精彩劇目,在桂林大劇院面向全體市民公益展演,在展示桂林青年學生戲劇力量的同時,也備受觀眾好評。
由白先勇先生的小說《花橋榮記》改編的話劇《花橋榮記》,講述了20世紀40年代,出生于廣西桂林的主人公春夢婆依靠家傳的秘方和手藝,在臺北長春路上開了家桂林老字號米粉店“花橋榮記”的故事。一碗米粉,凝聚著遠走他鄉的身外客對故里桂林的深切思念,串聯起海峽兩岸人歷史相通、命運相系的文化血脈,成為兩岸同胞寄托鄉愁的精神歸屬。
話劇中,花橋、漓江、桂劇、桂花等桂林文化符號,悉數被搬上舞臺;熬制秘方、配菜等與米粉制作有關的傳統工藝,亦在舞臺上通過各種方式呈現。
演出過程中,望道話劇社成員以細膩的演出塑造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將上一世紀充斥喜與悲、樂與苦的臺北故事演繹得扣人心弦,為觀眾呈現出一場酣暢淋漓的文化盛宴。謝幕環節,觀眾們為整個劇組送上了陣陣掌聲。
據該劇導演楊楠介紹,時代在變,但鄉愁是永恒的主題。時至今日,《花橋榮記》歷久彌新,其至臻、至美的文化內涵仍然打動、鼓舞著人們抒托鄉思情懷、凝聚文化共識、體悟家國力量。
對戲劇頗為愛好的市民蔣女士說,桂林本土的大學生劇團能夠精湛而詩意地演繹《花橋榮記》這種有著濃濃歷史韻味的戲劇,“非常難能可貴”。她說,借力此次桂林藝術節,期待桂林的青年學生戲劇力量及這樣頗有影響力的戲劇,能走出桂林,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據悉,“新西南劇展”是廣西師范大學自2014年起,為致敬“西南劇展”、傳承“西南劇展”精神所組織策劃的文化項目,排演了以《花橋榮記》《秋聲賦》《舊家》等為代表的話劇作品。其中,《秋聲賦》《舊家》均是當年“西南劇展”的經典劇目。劇社多次到外省市演出,廣受好評。
另據了解,桂林藝術節期間,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與雁山區委宣傳部共同策劃和承辦戲劇展演、逍遙沙龍等桂林藝術節分會場活動。話劇《花橋榮記》作為2022桂林藝術節的演出劇目,充分彰顯了桂林藝術節對桂林本土高校戲劇的吸納,體現對桂林厚重歷史人文底蘊與戲劇元素的深入挖掘與探索。此次展演,是弘揚戲劇文化、傳承西南劇展的具體展現,有力推動了廣西高校藝術學科的發展,為強化桂林人文氛圍,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提供了有益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