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氣溫陡降,
讓不少老人警覺卒中發作的風險。然而,廣州天河區一位84歲的老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突然無法行走,家人送至醫院“卒中救治綠色通道”后,才發現讓老人瞬間癱軟的不是中風,而是新冠“中招”。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陸正齊教授提醒:新冠病毒感染引發的癥狀多樣,體溫驟升前老人如出現下半身無力伴有肢體顫抖(寒顫),需要與中風的癥狀相區別,不要混淆!
陸正齊教授表示,近期“卒中綠色通道”收治了多例因全身無力、昏迷被家人誤當成“中風”送醫的高齡病人,有的到院后才發現不是中風,而是因肺部嚴重感染引發昏迷。
有人患有嚴重糖尿病,因感染新冠病毒后無食欲未進餐,出現低血糖昏迷而就醫。
隨著氣溫的下降,在防范新冠病毒的同時,也需警惕中風的發生。老人突發險情,家屬該如何應對?程老伯一家的經歷與總結,或許能給就醫的市民借鑒。
險情:84歲阿伯突然動不了
12月18日晚,家住天河北的程老伯經歷了驚魂一刻。
84歲的程老伯和78歲的妻子住在一起,沒有跟兒女同住。近段時間,因擔心外出會增加新冠感染風險,老兩口一直沒有出門,兒女不時上門探視。
12月17日,廣州氣溫下降明顯,程家開了暖氣。
18日中午,程老伯食欲不振,沒吃午飯,老兩口怕給兒女添麻煩,沒告訴兒女。
沒想到,下午三四點,程老伯突然起不了床,腿部劇痛,不僅無法下床站立,也無法坐下。
這下,妻子著了慌,立即通知了相鄰不遠的女兒。五點多,當女兒趕到現場時,發現程老伯意識不清醒,癱倒在地上,探額頭并無發熱感。
“可能是中風!不能耽誤,趕緊去醫院吧!”結合程老伯以往病史,家人商議后覺得極有可能是中風。
住番禺的兒子程先生一邊往天河趕,一邊撥打120。然而,此時已到傍晚,120處于忙線中,而本身就骨質疏松、患有多種基礎疾病的程老伯癱倒在地上,難以動彈。
心急如焚的程先生在網上搜索到一個第三方救護車出租平臺,租到救護車后將程老伯緊急送到中山三院,途中聯系醫院,申請開通“卒中綠色通道”。
病因:不是卒中而是新冠
程老伯剛一抵達急診,當天“卒中救治綠色通道”值班的中山三院神經科譚莎醫生便立即進行初步診斷。
“不是中風!是發熱引起的!”譚莎醫生的專業判斷讓程家人大吃一驚。
此時,程老伯體感果然開始發熱,測量體溫為38.5℃,也開始出現咳嗽癥狀。
中山三院急診科做了輸液處理,并開了退熱藥物。
待到程老伯溫度有所下降后,進行腦部、胸部CT,排除中風可能,顯示肺部有炎癥,醫生安排進一步輸液和治療觀察,程老伯也恢復了站坐能力,病情逐步好轉,當晚回家繼續吃藥觀察。
程先生介紹,繼父親之后,母親也于19日出現低熱。
家有老人防護莫松懈!
“萬萬沒想到我父親是發燒,不是中風!這一場虛驚,我們全家都嚇出一身冷汗,也十分感謝中山三院急診和神經科醫務人員的專業處置!”
程先生說,復盤全過程,這件事還是有不少經驗教訓,或許能給就醫的市民借鑒。
第一:
向家庭成員尤其是老人介紹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科學知識。
老人即便長期居家沒外出,也要加強防護,做好思想準備,家里要有預案。跟高齡老人溝通好,如有食欲不佳、腹瀉等胃腸道不適,疲倦乏力、肌肉關節酸痛等異常癥狀,要立即告知子女,以便子女做出恰當的就醫決策。
比如程老伯中午吃不下飯,如子女第一時間知道實情,結合現在的疫情形勢,就會馬上用體溫計測溫,可能測出手感無法感受的低燒,更快為老人作退燒處理。
另外,天氣寒冷的時候,老人在使用空調暖氣、做好保暖措施的同時,也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居室空氣流通。
第二:
發熱真的會讓人生活無法自理,尤其是年老體弱、有基礎疾病者,身邊一定要有親人照護。
“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知,原來新冠病毒引起的高燒,可以讓一個老人無法站、坐,形似癱瘓,退熱后又有明顯好轉。”
程先生告訴記者,在朋友圈、微信群看到有一些三十來歲的年輕人自訴感染新冠病毒后發燒發到無法下床,老父親的經歷讓自己見識了新冠病毒的“厲害”,個人防護不能松懈,“即便是單獨隔離的中青年,也要保持和家人、好友、同事隨時溝通的渠道。”
第三:
理性就醫,耐心等待,體諒醫務人員的辛苦。
“那晚,在中山三院急診和神經科,有許多老人就診。我們親眼看到醫務人員忙得像陀螺一樣一刻不停,太辛苦了!”程先生說,防疫靠大家一起努力,減少醫務人員的壓力,希望大家都能保護好老人小孩,順利度過這個時刻。
專家點評:家屬的總結值得借鑒
“這位病人家屬的總結值得大家借鑒。”陸正齊教授指出,80歲以上高齡老人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合并肥胖的,如果沒有接種新冠疫苗,感染后更容易進展為重癥。
有糖尿病的老人在發熱之前因停止進餐,導致低血糖昏迷,嚴重時也會致命。有些老人感染后肌肉無力,與中風容易混淆。
“但是,以往沒有中風病史的老人,首次起病往往是一側肢體無力,而非全身無力。”陸正齊說。
“近期降溫,容易引發中風,希望市民在對新冠病毒加強防范的同時,也重視防范中風,病發后第一時間到有資質的卒中中心進行溶栓取栓等對癥治療。”
陸正齊建議家有高齡老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房顫、肥胖、缺乏體育鍛煉、吸煙等卒中風險因素的老人,家屬應及早了解“中風120”口訣以及“BEFAST口訣”,以便準確識別早期癥狀。
牢記這兩個口訣
中風早識別早就醫
“中風120”口訣:
“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2”代表“查兩只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
“BE FAST”口訣:
“B”——Balance是指平衡, 平衡或協調能力喪失, 突然出現行走困難;“E”——Eyes即眼睛, 突發的視力變化, 視物困難;“F”——Face即面部, 面部不對稱, 口角歪斜;“A”——Arms即手臂, 手臂突然無力感或麻木感, 通常出現在身體一側;“S”——Speech即語言, 說話含混、不能理解別人的語言;“T”——Time即時間,上述癥狀提示可能出現卒中,請勿等待癥狀自行消失,應立即就醫。
來源/健康有約、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