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南高鐵建設巡禮”采訪團走進貴南高鐵廣西段。記者實地探訪沿線南寧北、馬山、都安、永安鎮、河池西、環江六座高鐵車站建設進展。3月23日,記者從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截至目前,南寧北站已進入內部裝飾裝修沖刺階段;馬山站已全面封頂,正處于室內外裝飾裝修階段;河池西站已經順利完成封頂;都安站、永安鎮站、環江站三座站房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南寧北站
(資料圖)
“風雨廊橋” 壯鄉特色
南寧北站位于南寧市武鳴城區以西、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區以東,站房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站房采用側式站房+高架站房的布局形式,是貴南高鐵廣西段面積最大的省會級站房,同時也是整個廣西首座設計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速鐵路線站房。
南寧北站作為武鳴地區重要的地標建筑,在裝飾裝修方面充分彰顯民族文化。南寧北站站房在設計上以“風雨廊橋”為造型,突出壯鄉文化特色。站房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其中候車面積1.5萬平方米。站場規模為6個站臺面8條股道,可同時停靠6趟高鐵列車。預計年發送旅客能力達850萬人次,是貴南高鐵全線最大的新建車站,也是未來南寧北部綜合交通樞紐、南寧城市副中心引擎站點。
為彰顯南寧“中國綠城”風采,車站內部裝飾裝修采用綠色環保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術和垂直綠化景觀設計。這兩項施工工藝在廣西車站建設史上為首次應用。
目前,南寧北站已進入內部裝飾裝修沖刺階段。
馬山站
“黑山羊”與“會鼓”結合
馬山站位于南寧市馬山縣縣城北4公里邑巖屯,西側距離G210國道0.3公里。車站屬于小型鐵路旅客站房。車站總建筑面積為7997平方米,建筑高度19.0m。
馬山站站房形象上將進站大廳設計成弧面,一方面使建筑從國道的角度觀看,有連續完整的形象展示;另一方面與馬山的“會鼓”文化相呼應,并由此產生視覺中心感。筒狀大廳弧線與水平線條的交接恰如“羊角”形態。至此,“黑山羊”與“會鼓”相結合,隱喻在站房造型之中,一幅生動的馬山地域文化圖景若隱若現。截至目前,馬山縣車站已全面封頂,正處于室內外裝飾裝修階段。
都安站
山水之城 風情都安
都安站位于河池市都安縣澄江鄉六里村境內,距離都安縣城都安老城區5公里。車站附近有縣道X868及一級大道。
車站屬于小型站房,站房建筑面積7995.89平方米,地上兩層,局部地下一層,建筑高度24.0m。站場規模為2臺6線,設450m×8.0m×1.25m站臺2座,設與站臺等長有柱雨棚2座,設8.0m寬旅客進(出)站地道1座。主體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候車廳屋頂采用鋼結構網架,最大跨度約39.0,長度約87.0m。
都安站以“山水之城,風情都安”為設計理念,結合奇峰峻嶺,徑河古渡的自然風光,彰顯都安地域特征、瑤族風情。
外立面整體呈波浪形,體現了都安水的柔美,與背景層巒疊翠的山峰完美結合,呼應了“山水之城、風情都安”的設計主題。建筑立面采用凹凸、交錯的設計手法,幕墻配合豎向淺米色格柵,虛實對比,增加建筑層次,豐富立面效果,彰顯站房時尚簡約的立面形象。
候車廳吊頂取景于澄江與地下暗河天窗,通過鋁板的分層跌級表達,將一個個天窗鑲嵌在瑤山大地上,與地下河水系相通,呼應了都安“天窗之都”的美譽。
永安鎮站
刪繁就簡 形神具備
永安鎮站場地位于河池市都安縣永安鎮,附近有蘭海高速及鄉村公路相通,交通方便。永安鎮站高峰小時發送量300人,為小型客專鐵路旅客站房;車站建筑面積1478.70平方米,雨棚建筑面積(投影)8237.89平方米;建筑層數主體地上1層,局部地下1層;站房高度為13.1m。
裝飾裝修方面,永安鎮站候車廳頂面裝修采用仿清水混凝土施工,結合瑤族吊腳樓干欄式建筑形式,落實“經濟藝術”方針,沿用原設計“刪繁就簡、形神具備”主題,使其空間結構更加簡結、明快。
河池西站
鸞翔鳳集 水韻河池
河池西站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區城郊東面的東江鎮,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站場規模為3臺7線,可同時容納旅客2500人。
河池西站以“鸞翔鳳集,水韻河池”為設計概念,形成山水韻、民族情、地域感兼具的站房造型。建筑形制由柔美曲線與硬朗直線勾勒出來,取群山地貌的層巒起伏和天峨龍灘的壯美河谷,形成舒展流暢又不失大氣硬朗的整體形象。
室內空間以延續建筑提取的干欄民居屋脊線于頂面,頂部兩側通過方通造型長短穿插關系形成波浪紋形態,體現當地山水元素。柱子及橫梁球形風口部分以銅鼓裝飾點綴其中,既豐富車站內部空間效果,又充分體現當地文化元素。中間頂部“命河”圖案酷似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命”字,富有藝術和文化色彩,體現巴馬長壽的標志。
環江站
峰林巖谷 毛南之冠
環江站處于廣西段最北端,位于河池市環江縣城西側5公里處,規劃城市發展的西側邊緣。
環江站為小型鐵路旅客站房,車站總建筑面積為7996.8平方米。地上整體一層,局部兩層,地下一層,建筑高度為21.3m。設450m×8m×1.25m基本站臺和側式站臺各一座,設與站臺等長有柱雨棚2座。設8m寬旅客進、出站地道各一座。
環江站地處廣西毛南族聚集區,其設計充分結合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理念,以建筑“峰林巖谷,毛南之冠”為設計概念,建筑形制提取喀斯特地貌峰林洼地的形式元素,以白描手法,勾畫建筑的流線型單元;單元的前后退進,突出建筑入口形象,整體形象突出“山水映城”的城市氣質;中部高起與兩側平緩形成強烈對比,隱喻毛南之冠、碧水長天的原生態之美;口細節編制化的紋理,凸顯環江竹編的地域文化特征,彰顯環江的民族風情,以形寫意,突出建筑的地域特色。
候車大廳吊頂采用帽子造型,與外立面造型相呼應。吊頂提取毛南族特色花竹帽頂端的弧度編制流線,頂面分布6頂大中小的帽子,寓意一個家庭的組成。帽亦是人,三帽成眾,表達毛南族人民團結和睦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