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粉和越南水果撈是店里的招牌甜品。
(資料圖)
店鋪門面。
陳海源在制作甜品。
小店位置。(導航軟件截圖)
進入4月,桂林的天氣漸漸轉暖,街邊糖水鋪里的顧客也多了起來。在陽江路和紅嶺路交叉處附近,有一家名為“小食糖”的糖水鋪,雖然開店時間不長,但憑借著有特點的甜品和小吃,吸引了很多食客到此“打卡”。
★推薦理由 這里有桂林少見的槐花粉
在外地旅游的時候嘗過槐花粉,覺得很好吃,回到桂林后一直惦記著這一口,但很少有店里賣這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這家店有,就專程跑來吃了,果然是記憶中的味道。除了槐花粉,店里的木薯羹、水果撈、仙草凍也值得一試。
——家住七星路的梁女士
★記者探店 種類豐富 既有甜品也有小吃
近日,記者來到“小食糖”。小店開在陽江路和紅嶺路交叉處一棟樓房的一樓,盡管店鋪臨街,但因為地處街口的轉角,不特別留意的話很可能會錯過。
店鋪面積20多平方米,走到店門口,就能看到門前擺放著一個冰柜,里面整齊地放著已經切成小塊的新鮮水果、玉米粒、西米、葡萄干、紅豆等食材,還有綠豆沙、槐花粉等甜品。一旁的料理臺上,放著幾口電壓力鍋,里面是熬制好的木薯羹、糯玉米糖水。店鋪分為前廳和后廚兩個區域,雖然面積不大,但收拾得干凈整潔,前廳大約能坐下七八位客人。
“老板,打包一份槐花粉。”“要一份芋圓水果撈,在店里吃。”下午4點左右,陸陸續續有客人走進小店。店員熟練地從冰柜中盛出甜品,交到客人手中。
記者留意到,這家店的甜品種類十分豐富,且品種和大多數糖水鋪不太一樣。招牌甜品并不是桂林常見的玉米糖水、涼粉、香芋西米露等,而是市面上并不多見的槐花粉。
記者看到,槐花粉呈黃色,每條大約兩三厘米長,兩頭尖中間粗。店里還有一種與槐花粉外形看上去很相似的甜品,叫做斑斕粉,呈綠色。據店員介紹,不少客人都喜歡點“雙拼”的斑斕槐花粉。這份甜品看上去顏色十分清新,槐花粉很細滑,還有淡淡的清香,糖水甜度適中,喝起來清甜爽口。
越南水果撈也是店里的熱門單品。這份甜品用料很足,里面有芒果、菠蘿、木瓜、西瓜、火龍果、菠蘿蜜、香蕉、哈密瓜、芋圓、糯玉米、椰子片、地瓜脆等十余種食材。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水果撈的“湯底”并不是常見的椰奶、糖水等,而是熬至粘稠的玉米糊。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配料,讓這份甜品能“拉絲”。
除了甜品,這家糖水鋪還有各類小吃,如紫蘇炸鴨腿、藤椒雞翅尖、鹵鴨爪、鹵鴨翅、魷米花等。食客在喝到爽口糖水的同時,也能順帶吃上一份鹵味。
★小店故事 想把更多特色美食帶到桂林
“小食糖”是兩位外地姑娘合伙開的,其中一位叫劉齊曉,是北海人,另一位叫陳海源,來自崇左。
2005年,劉齊曉來桂林上大學,畢業之后便一直在這里工作。前幾年,她萌生了創業的想法。“我很喜歡北海的糖水。這些年我也去了很多桂林甜品店,但都沒有小時候的感覺。因為很想念家鄉的美食,也想讓更多人嘗到我家鄉的味道,所以就決定開個糖水鋪。”
據介紹,在北海、欽州、南寧等廣西其他城市,槐花粉是一道很常見的夏季甜品。由于這道甜品在桂林很少見,劉齊曉便決定把槐花粉作為店里的招牌甜品之一。在和母親聊起創業計劃時,她才知道外婆就曾賣過槐花粉,可惜外婆已經過世。不過,劉齊曉的二姨把老人的手藝學了過來。于是,她專程回到老家,跟二姨學起了槐花粉制作。
“槐花粉是用泡好的槐花籽和米打成漿,再把漿熬至粘稠,之后滴到冰水中,就能形成一條一條的形狀。”劉齊曉介紹,斑斕粉則是用斑斕葉作為原料,制作方法和槐花粉類似。經過反復的學習、試驗之后,她成功掌握了槐花粉的制作方法。“我也不知道這道甜品在桂林是否受歡迎,但就是想做給大家嘗嘗。”
2020年1月,“小食糖”開業。讓她很開心的是,很多食客都為了這碗槐花粉專門來到店里。“有些是我的老鄉,他們吃了之后都覺得很親切,說找到了小時候的味道。更多顧客是桂林本地人,他們也很喜歡吃,這讓我非常高興。”
劉齊曉告訴記者,雖然桂林的糖水鋪很多,但她希望做出一家與眾不同的店,讓顧客嘗到不一樣的甜品,因此店里的甜品也在不斷更新。“比如越南水果撈、紫蘇炸鴨腿,都是我在南寧吃到的,因為覺得很好吃,而在桂林又很少見,所以就在店里上架了。”此外,考慮到部分顧客的需求,從去年開始,店里除了各類甜品,還新增了多種鹵味和小吃。
陳海源介紹,店里的食物都是當天現做的,盡管早上8點多才開門,但凌晨5點多就得起來制作槐花粉和鹵味。此外,還要開始熬制木薯羹、綠豆沙、糯玉米糖水等。
陳海源告訴記者,部分甜品有季節性,例如槐花粉、水果撈、清補涼等,因為冰的更好吃,所以只在3月到10月出售。
“開業3年,我們這家小店得到了很多顧客的喜歡。看到大家吃得滿意,我們也挺有成就感。以后我們會繼續推出新品,把更多的地方特色美食帶給大家嘗嘗。”陳海源說。
記者唐霽云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