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季度發布的人身保險產品通報,即《中國銀保監會人身險部關于近期人身保險產品問題的通報》(人身險部函〔2022〕501號,以下簡稱《通報》)成為了行業近期最大的熱門新聞。
【資料圖】
因為事關當下最火爆的“增額終身壽”。
《通報》給增額終身壽劃定三大紅線,并要求險企立即開展專項風險排查工作,發現違背三大紅線的產品,須立即停售。而這三大紅線,是很多公司,尤其在中小公司在設計增額終身壽過程中,最常見的三種問題。
這意味著,一旦嚴格執行監管要求,正在銷售過程中的增額終身壽產品,尤其是內部收益率(IRR)在3.5%及以上的產品,將面臨大規模下架的局面。這對于當下本就發展艱難的險企,尤其是大量中小險企而言,將是當頭一棒。
01
影響巨大,個別產品宣布下架,更多險企選擇觀望
排查重點包括但不限于:
增額比例超過產品定價利率
利潤測試的投資收益假設超過公司近5年平均投資收益率水平
產品定價的附加費用率假設明顯低于實際銷售費用等
這就是監管為增額終身壽劃定的三大紅線。而這三條,尤其是后兩條,幾乎是很多增額終身壽產品設計中都會存在的問題。
《通報》要求針對排查發現存在上述問題的產品,應當立即停止銷售,并按監管規定要求報送產品停售報告,并做好已銷售保單的服務保障工作。
目前來看,《通報》發布后,已經有個別公司宣布停售部分產品,不過整體來看,數量極其有限:
瑞泰人壽瑞享福盈/瑞享福盈尊享版,已于2022年11月20日停售
國聯人壽鑫運一生/鑫運金生/盛世金生增額,宣布將于12月4日下架
招商仁和人壽金盈衛增額終身壽險,已經宣布將于11月30日24時停售
監管本身也喊停了個別產品,《通報》提及弘康人壽、中華聯合人壽的2款增額終身壽險,小康人壽2款增額終身壽險,都因不合規被叫停。
不少中小公司人士對于《通報》表露愁容,表示一旦嚴格按監管要求執行,則意味著公司一時之間無產品可賣,本就處在沖刺全年業績,籌備來年開門紅的關鍵節點,產品切換對于公司全年業績造成的影響將更大。
也有中大型公司人士表示,由于公司精算比較保守,《通報》對于產品整體影響不大。
面對著潛在的巨大負面影響,不少險企選擇了繼續觀望。
02
嚴控增額終身壽早有征兆,累計30余款產品主動宣告停售,數十款產品“胎死腹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前,監管其實就已經通過產品備案審批程序透露出將嚴控增額終身壽的意圖。
早在10月份就開始不斷有業界人士表示,產品備案審批愈發嚴格,監管駁回的理由,主要就是上述三條紅線。彼時就有不少人士猜測,監管對于增額終身壽的管控將更加嚴格,一旦落地,很多產品都將沒有辦法繼續賣了。
也是從很早的時候,部分險企就開始有選擇的停售部分增額終身壽產品,據慧保天下不完全統計,目前,各保險公司已先后下架30余款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包括弘康人壽的金玉滿堂、弘利滿滿、利多多,愛心人壽的守護神2.0,橫琴人壽的傳世壹號,和泰人壽的鑫享贏等。
此外,因為不合規,被監管喊停的產品也有很多,《通報》對此舉了很多例子,僅以部分出現“產品費率厘定及精算假設問題”的為例:
產品定價不合理。如,合眾人壽、中國人壽(601628)、農銀人壽、民生人壽、和諧健康、長城人壽、信美相互人壽、渤海人壽共32款產品,利潤測試的投資收益假設嚴重偏離公司投資能力和市場利率趨勢,存在定價不足風險。
費率厘定不合理。信美相互人壽某養老年金保險,利潤測試首年銷售費用與定價假設差距較大。
費率厘定或精算假設不合規。如,建信人壽、和諧健康、農銀人壽共4款產品,存在預定附加費用率超過監管規定上限或個別年齡點收益超過定價利率。
03
銀保增額終身壽化,個險銀保化釀惡果:產品高度同質化導致風險高度集中化
從險企的角度出發,每個問題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但核心理由只有一條:
市場太卷了!
尤其是對于很多中小險企而言,高度依賴銀保渠道,必須在這一公開市場上與其他險企展開激烈角逐,就不得不拼產品內部收益率(IRR)、拼支付給銀行的手續費率。而為了不違背人身險產品精算制度中有關附加費用率的規定,只好調高投資收益假設等,以利差補費差,又造成了附加費用率假設低于實際銷售費用的情況。
監管喊停的理由也非常簡單明了:個別公司激進經營,行業惡性競爭現象有所抬頭——市場利率下行的大趨勢下,險企投資收益率進一步降低是大概率事件,如此高的投資收益假設,很有可能會在未來造成利差損風險,一旦利差損過大,對于公司,對于行業的影響都將是致命的。
進一步推演,產品高度同質化,又是激進經營,惡性競爭產生的根源。
不難發現,根據場景的不同,財產險非車險創新不斷,而人身險產品,卻愈發同質化。尤其是在重疾險銷售遇阻之后,儲蓄型產品成為險企的救命稻草,于是,銀保渠道增額終身壽化,個險銀保化,成為當下行業的基本特點。
“保險+服務”被視為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隨著“保險+服務”理念的快速普及,該模式所能體現的優勢也在不斷被削弱。
高度同質化導致了風險的高度集中,一旦出現利差損,其對于行業的影響將是全局性的。對于公司而言,產品的單一化同質化,也會對自身發展造成較大負擔。更重要的,同質化的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需求。
從這一點出發,不難找出破解行業當下困局的關鍵:打破同質化,從產品創新開始。
可以看到,過去每一次的產品服務創新,都帶來了相應險種或者相應公司的快速發展:
友邦引進保險個人代理人模式,帶動了人身保險行業的大發展;
眾安在線創新推出百萬醫療險,帶動這一險種爆發式發展,并進一步衍生出特藥險、惠民保等諸多創新型產品;
泰康瞄準高端客戶市場,構建“保險+養老社區”模式,成為近年來業內高客經營最為成功的險企之一;
……
保險行業目前的困境,與當下的全球經濟困境,形成了某種微妙的映射,不少研究指出,過去蒸汽機、發電機、計算機等具有革命性的新技術不斷誕生,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而如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突破性技術出現,對既有技術的精益求精難以帶動生產效率跨越式發展,這是全球經濟內卷的深層次原因。
很顯然,保險業也需要一次新的產品服務或者技術革命。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