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醫療與保險一直被認為有著共性特征,而且隨著行業發展,雙方互相融合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越來越多的醫療企業跨界保險,使得“醫+險”模式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例如,目前,華大基因(300676)在預防、早篩、治療、監測等腫瘤防控一體化產品布局方面,均與保險行業實現了深度合作探索,與保險結合進一步提出“預+篩+診+保+治+康”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商業健康險與癌癥防控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提升民眾的健康水平。
(資料圖片)
近日,我們在直播中針對醫療企業如何跨界做保險這一主題連線了華大基因保險業務運營總監談真,談老師在直播中和我們共同探討了醫療企業跨界保險為健康險帶來哪些新變化的問題,同時對于保險和醫療融合加速背景下,兩者該如何打破行業壁壘也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設性的意見,本文的主要內容也來自該場直播。
市場承壓下,醫療企業跨界保險加速成升級新動力(310328)
醫療企業跨界保險步伐越來越快,這背后有哪些原因?而在例如控費、健康管理上又是如何與健康險相結合呢?
首先,醫療企業跨界保險可以真正地幫助保險行業從一個單純扮演經濟支持的角色,轉變成真正推動整體綜合解決方案不斷向前的角色,從而深度賦能健康險。
例如對腫瘤患者而言,隨著目前的靶向用藥基因檢測的不斷發展,醫療企業可以在診療和康復環節將基因檢測結合,腫瘤疾病已經并不是以前不可預判的概念了,而是形成一個慢病化的趨勢,是可防可治的,而且也有相對應的精準醫學診療方案。這時候保險公司不僅僅只扮演著一個經濟支持的角色,而是將所有整體綜合解決方案不斷往前推展。
那么,隨著進程的不斷延申,基因檢測就可以跟保險產品做不同程度的結合。在前端上,與保險展業進行結合;在中期則可以將健康增值服務、保單存續期的健康管理進行緊密結合;在理賠端又可以與理賠責任結合;最后在康復治療服務上也可以寫進保險理賠責任中去。
再以華大基因為例,其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已經涉足保險領域,最開始時做的一款保險產品是將與女性相關的乳腺癌遺傳性致病基因檢測和保險預先結合起來。而后隨著兩者緊密結合逐步向深層次推動,這些基因檢測的結合,像腸癌、宮頸癌的基因檢測,還有乳腺癌的基因檢測,是可以真正地深入到保險的健康管理中去,降低部分疾病的發生幾率,而像一些中晚期的疾病,也可以把診療篩查進程再往前推進,可以更好地做健康管理。這樣就已經實現了不僅是在健康管理、增值服務環節的融合,而且更重要在于這種緊密融合已經深入到產品的理賠、控費等各個環節,比之前保險的前端展業和開展業務環節更進一步拓展開來。
其次,基因檢測這種服務現在在健康險產品里做得更深入了。基因檢測在控費、健康管理與健康險相結合方向,能夠實現精準醫療、個性化的診療水平,再匹配上保險的經濟支持,可以在這個時代最大化地給每一個人提供更好醫療和健康解決方案。正如談老師所提及的華大基因一體化解決方案可以很好的將保險的風險識別、風險干預和管控發揮最大化。比如,在預防端產品方面,華大基因推出了遺傳性腫瘤基因檢測,可對高風險人群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在早篩端產品方面,華大基因的像乳腺癌、宮頸癌和腸癌這一類的癌癥,可以在最早期的吸肉環節或者癌前病變環節被診斷出來,再去醫院做進一步的鏡像干預,如果發生重疾賠付階段,相應的就可以降低理賠費用、百萬醫療險費用的支出,降低高風險人群后續診療中的經濟壓力。
不僅如此,以上提及的相關疾病基因檢測也更方便了,在家也能測。比如,像腸癌,由于正常人排泄物里面有腸道脫落細胞,但如果是腫瘤患者,會出現異常增生情況,所以細胞的脫落率會比正常的人還要高。這時患者可以居家檢測來對自身排泄物測出是否有癌前病變。而像乳腺癌,居家檢測則更加方便,只需要取唾液檢測即可。
最后,基因檢測對于每一個人的健康管理,其實不分投保前和投保后,投保前有投保前的意義,投保后有投保后的意義。例如,在投保前做一些健康人群基因檢測,可以更好地知道自身疾病具體情況,在用藥和藥物的使用劑量上給出更好的建議。
醫療企業跨界保險步伐加快的契機在哪?
越來越多的醫療企業逐步跨界到保險行業,這樣的契機在哪?在與保司合作的過程中,效果又如何?
談老師以華大基因為例,進一步闡述了自身跨界保險行業的歷程。華大基因一開始是發力醫療和檢測領域,后面逐漸發展大健康產業板塊,健康產業板塊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包括華大細胞、華大運動、華大營養等綜合一體健康產業布局。
在華大的系統內,有三方面因素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一是科技手段的進步可以運用到人的健康管理中去;二是保險的經濟杠桿可以緊密貼合健康管理;三是促使用戶自驅更好地去提升自己的健康意識及健康水平。
基于以上三因素作用下,華大基因在大的邏輯體系下,使得保險板塊作為經濟支撐的角色支棱起來,也促使華大內部大健康產業板塊的布局同步開來。因此,這樣的一個思維框架導讓華大基因跟保險業就有了天然合作契機。
在產生的效果方面,從保險業的評估來看,兩者能選用更多的增值服務,其實是為了拓寬保險市場,有了這些賦能,整個保險業產品市場不斷被拓展。雖然目前還沒有非常精準數據能完全體現出效果,但從如今合作的密度和評測來看,市場上確實是得到了一些好的反饋,因為華大能提供的這些基因檢測是醫療的剛需產品,只要有人用,其實就能體現出其價值,才會形成更多的合作空間。比如,華大在和一些各地惠民保進行合作時,由于其醫保對比商保較弱,里面能選擇的一些健康管理的手段又相對較嚴苛,而這時華大的用藥、基因檢測就可以很好的進行結合。不僅如此,在前段時間,醫保相關部門還專門發文,靶向藥的基因檢測也是有望逐步進入醫保,所以這些都是非常剛需和硬核的需求,在整個醫療機構還沒有完全覆蓋的時候,整個市場也是希望商保能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讓客戶更好更快地享受這些技術紅利。
醫療企業跨界保險還將面臨諸多挑戰
雖然兩者合作的達成將是一種多方共贏,但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由于這兩個行業在觀念、技術、流程方面都存在諸多壁壘制約,也將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既然兩者所處行業不同,那么在整個思維框架層面,專業人才儲備是繞不開的一道坎。若是想要打造真正的醫療和保險互相融合的閉環,很大程度上仍需雙方人才的深度參與,這也是為什么目前保險和醫療企業都要在打造專業人才等層面下功夫。
比如,由于保險行業是金融和服務的結合體,其對于服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這對于一些醫療機構和相關檢測機構而言,要達到保險業的高服務體驗和服務質量的要求,是需要更多地增加多樣化系統的支持,運營團隊的服務能力支持等等。而華大基因正是深入洞悉了與一些醫療機構、科研單位在對C端服務上和保險行業有一定鴻溝這一壁壘,主動搭建了一些行業溝通的平臺,讓雙方非常精通自身業務和知識框架體系的專業人才,能從知識層面的互通,再到一些數據層面的分享,以促成最終合作。
其次,醫療企業跨界保險業實際上很考驗自身對于健康險的控制能力。站在醫療企業角度,雖然從整體的醫療費用支出數據、醫保覆蓋率數據和商保覆蓋率數據來看,雖然商業健康險的占比可能還沒有達到一個非常理想的預期占比,但健康險市場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比如,在精準醫療領域,所有的大病都是可防可治的,在這種情況下,商保應該有更大的空間來體現出它的價值。然而,目前商保僅5%的占比還遠遠沒有發揮出真正的作用和價值,未來應該會有一段加速期,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形成一個綜合解決方案,去幫助到更多的人。而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礙于保險公司與醫療企業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雙方在目前醫療體系下難以達成很好的協調,尤其是在短時間內去改變這種現狀和有所作為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雙方更加深入的溝通,沉穩的去創新,一點點地往前走。
最后,雖然醫療企業將面對諸多難點,但談老師認為這一跨界是難而正確的事情,值得相關企業在這方面下功夫。談老師還表示,隨著近兩年保險業尋求改革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對于基因檢測合規的顧慮以及創新的驅動力有明顯的改善,這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趨勢,使得保險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數據積累等手段,更加專注于那些帶病體和慢性病人群的保險需求,將保險的價值真正覆蓋到這部分人群。雖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存在一些產品創新、數據提供和人才匱乏等難題,但保險業如能再大刀闊斧一點,有魄力一點,不斷克服遇到的困難對這潛在的市場需求進行有效填補,將會使得整個行業賦能新的維度,不斷向上發展。
總的來看,醫療和保險市場融合進入下半場,無論是從邏輯推演的角度還是參考國外先進模式的經驗,醫療健康服務與保險業的結合都是大勢所趨。保險的本質是保障,而醫療保障就是守護健康的最重要屏障。但在兩者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諸多難題,但挑戰下也蘊含機遇。相信未來,醫療與保險行業的融合將克服各種壁壘,實現更加緊密發展,也將給整個行業提供更多全新發展的可能性。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