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組數據:
一是,2022年,中國人口總規模達峰值,即以此為節點,中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相關資料圖)
二是,所有的預測顯示,2035年,我國將正式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與兩組數據對應的則是長壽化和少子化。
時勢不可逆。這一背景下,產業和消費結構、社會福利政策、社會文化、家庭關系等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面臨顛覆性的變革。快而迅猛。
今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清華大學銀色經濟與健康財富發展指數課題組、大家保險集團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生活、情感與就醫,位列養老關注焦點三甲。
三大養老難題,物質基礎是關鍵。行為經濟學提出人是有限理性且有限自控的,即普遍存在惰性、拖延的特點。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我國的養老保障兜底的仍是第一支柱養老金。
但不管是生活、情感抑或是就醫,每一項訴求都難以僅僅通過第一支柱的養老金來解決。
當然,中國人習慣存錢,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居民總存儲占GDP比例為44%,比全球平均26%的水平高出了近20個百分點。更為可怕的是,在全部的存款中,中國居民1年期以下的存款占比超50%,在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時代背景下,養老的物質財富無從保障。
怎么辦?
《報告》中的一些數據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01
老年幸福離不開物質基礎
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環境變局重構養老觀,城市居民以更加積極的心態看待“變老并且長期生存”。其中,養老規劃年輕化趨勢明顯,就是支持和擁抱積極老齡化的表現之一。
《報告》稱,近七成城市居民認為“年輕時就應該規劃養老財富”。
30-39歲人群已成為考慮自己養老問題的高峰年齡段,初為父母、父母生病住院以及自己住院三種情況下,人們對養老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明顯提升。大部分年輕城市居民已經考慮過父母的養老規劃并付諸實際行動。
我國公眾養老觀重塑的背景顯然是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巨變,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更為強勁的財富獲取能力,使得城市居民可以更加積極的心態看待“變老并且長期生存”問題。而養老規劃年輕化趨勢走強則是明證。
思想最終要反饋到實踐中來。
《報告》顯示,當下城市居民的養老規劃更加積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直接為父母開展養老財富儲備,如購買保險產品、努力賺錢存錢、計劃或已經出租或售賣房產等;二是建議父母鍛煉身體、注重養生,督促父母定期體檢;三是了解養老服務及養老資訊,三成居民已經實地考察過養老機構。
更為具體的表現則是商業養老保險愈發被認可。《報告》顯示,商業保險已成為養老資金的重要補充,超過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配置商業養老險、年金險、壽險來抵御通脹風險。
正如開篇所述,在關注養老問題上,生活、情感等亦是重要維度,基于此,在“保險+養老服務”的產品模式逐漸成為重要的養老方案規劃時,可解決養老所養、老有所居、老有所樂的優質養老社區正在逐漸被社會公眾所認可。
而與親情僅有一碗湯距離的城心養老社區則更是城市人群更為關注的主流趨勢,“離家不離家”的情感與醫療滿足感當然是主因。
如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所說:想做養老服務業,第一“家”的文化要理解透;第二產業鏈必須打造好,在一個相對封閉管理的區域里找盈利模式,第三需求導向定價機制。
換言之,保險與養老以及養老服務業的結合,首先要解決“家”的情感訴求。而適配的保險產品則可成為其有力的物質支撐和保障。
02
三段式養老的保險最優解
老齡化背景下,三段式養老已成為“不得不”的選擇。
《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居民隨身體狀況變化呈現三段式養老人生:活力階段,超過一半(53.6%)選擇居家養老,并伴有明顯旅居意愿;半失能階段,居家養老仍是主流,但“社區養老”(36.3%)和“機構養老”(21.1%)的比例有所提高;失能失智階段,機構養老成為主流選擇。但無論是自理、半失能、失能的何種狀態下,城市居民看重的養老服務以醫療、康復和護理為主,尤其對專業化護理人員提供的護理服務有迫切需求。
三段式養老需求一脈相承。
對于每一個老人或者即將老去的人而言,每一個階段都不容有失,優雅且穩定的銜接是關鍵。也正是基于此,“保險+養老”的優勢更為明顯。
以大家保險集團為例,雖然城心養老是主打特色,但按照三階段漸進式養老國情,其在全國布局了城心醫養、旅居療養、居家安養三條產品線,通過打造完整的服務鏈條,實現三階段養老服務的有機銜接。
相比地產、醫療等企業,保險投資養老行業天然高度契合,其最重要的優勢即體現在長期資金有保障,且可通過豐富的保險產品協助長者完成財富管理和不同養老階段的有效適配。
但對于大部分險企不愿或不能深度介入養老社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體量的重資產投入。重量的投資對于保險企業無疑都是不小的財務負擔。
對此,大家保險相對而言則走出了一條輕重資產結合的成功路徑。
熟悉行業的人都知道,只要介入養老尤其是養老社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自購物業需要費用,而裝修改造亦需要費用,區別只在于資金的需求體量。即,足夠的長期資金支撐始終是成功的關鍵。
從公開數據看,大家保險近年來保費收入、投資收益等保持著持續穩健的增長。2022年上半年,大家保險集團保險業務收入518億元,為其深度介入養老社區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而其投資養老社區時絕大部分選擇租賃的輕體量模式。隨著房地產市場進入平臺期,大量物業進入市場,有機會拿到更低成本,更穩定的租賃物業,從初期成本投入角度來說,相較單純的重資產更具經濟效益。
當然,投資建設運營養老社區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國家養老戰略,推動自身戰略的實踐落地,因此,“建”只是開始,“人”才是關鍵,二者的平衡考驗的是智慧更是魄力。
對此,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稱,大家保險在北京開業的兩個社區都是接近500張床位的偏大社區,前期蓄客過程偏長,所以現在在其他新的省會城市布局時,都是200張床位15000平方米左右的小體量物業,通過這種方式極致壓縮整個工期,同時蓄客工期前置,推動前期客人盡快入住。
何肖鋒進一步解釋:“預測來看,大概接近70%入駐率的時候,基本上能夠做到運營平衡。如果加上裝修和前期租賃物業費用可能需要八年左右可以回本。但是從整個周期角度來看,通過前期觀測,加上初期運營實戰不斷調教優化,整體來說,險資來精細化運營管理養老社區,通常IRR應該在3.5%左右,長期看可以有3.5%的穩定回報。相比當前整個社會利率下行大背景,3.5%的回報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一個相對惠民也惠及公眾的投資水平,對于險資本身來說這個回報也基本上算得過成本賬。”
“養老非常難賺錢,是利潤薄,目前來看還確實沒有太多前人走出來的成功路,大家保險在這條道上也是認真的,堅持小切口、穩起步,先通過實戰優化再加快鋪開。”對于大家保險的養老戰略,何肖鋒如是說。
公開信息顯示,近期,大家保險已在全國多地集中落地了多個養老社區項目,并藉此逐漸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物業遴選、裝修改造、運營服務、經濟評價等專業方法論。
這種基于三段式養老構建起的差異化的養老方法論的核心是,既可讓入住長者過上“有尊嚴、有品位、享健康、享輕松”的退休生活,亦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賦能保險主業,打造可靠的內生動力,夯實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基礎。
< END >
BaoQi
投稿郵箱
baoxianqiyue001@163.com
微信交流
JZF012188
版權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該公眾號轉載文本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契。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