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根據中國建筑(601668)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末,國內建筑業從業人數為5282.94萬人,建筑工程企業數量達到12.87萬個,如此龐大的建筑工程市場和大批的建筑工程從業人員使得工程安全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資料圖片)
由于工程保險承保所涉及的風險狀況復雜,各家財險公司在產品的風險管控、產品定價、市場營銷都采取不同的策略,各自面對的風險狀況不同,業務發展也面臨不小的考驗和瓶頸。
近日加拿大的保險科技公司阿波羅推出增強型建筑商風險保險產品,在住宅和商業項目的簡化數字應用程序中為所有建筑類型提供靈活的保險。我們通過分析對海外建筑工程保險提供商的創新產品和服務,看能否給國內工程保險的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安聯發布工程保險專題報告,
囊括工程保險發展狀況、索賠、未來發展趨勢
在海外,工程保險是高度專業化的保險,涵蓋了包括住房、機場、高速鐵路、發電廠和制造企業,因此是財產險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險種,受到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2020年安聯與旗下AGCS合作發布了關于工程保險的專題報告,我們整理概括出了五個要點,基本囊括了工程保險現階段的發展狀況、索賠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1. 大型工程項目導致索賠更加復雜、成本更高。相比較于過去,現在的工程建筑項目規模要更大、價值更高,有些工程項目的投入高達數百億美元,并持續數十年之久,保險價值在50億至100億美元的工程建筑項目已經并不罕見,一但發生意外,索賠可能會非常昂貴和復雜。
2. 自然災難和工程質量是工程保險索賠的主要來源。根據AGCS對1.3萬項索賠報告分析,發現超過27%的索賠與火災有關、超過10%的索賠與風暴有關、超過27%的索賠與工程質量和設計缺陷有關,如何預防自然災害和工程質量對建筑工程造成損失成為了保險公司需要探討的方向。
3. 供應鏈的復雜,增加了索賠的成本。如今的工程項目更加復雜,承包商越來越多,供應鏈越來越長。比如,工程項目上的材料、機械、設備可能來自各地的承包商,在運輸的過程中增加了各種風險,供應鏈的復雜也增加了索賠的成本。
4. 啟動索賠延遲的數量不斷增加。啟動延遲保險是國際建設工程領域通用的工程險種之一,主要承保由于施工過程中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風險因素導致建設施工受阻。而啟動延遲保險的索賠成本是非常高的,隨著時間推移,每天的賠償金額20萬美元到50萬美元不等,給保險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索賠壓力。
5. 新技術在風險和索賠評估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大型工程項目涉及到了很多承包商和供應商,風險的多樣化導致索賠難以評估,保險公司開始嘗試使用無人機、計算機建模、激光掃描、衛星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來增加風險評估的穩定性,同時加快索賠進度。
海外工程保險提供商:
新技術和創新服務是工程保險未來發展趨勢
接下來我們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來看工程保險提供商是如何提供創新保險服務。
AXA:提供建筑工程創新保險
AXA主要為北美的大型工程建筑項目提供相關的工程保險,包括機場、酒店、港口、煉油廠、大型樓盤等基礎建設和工業制造。
同時AXA提供一系列的創新保險服務,比如為每個工程項目提供一名專門的索賠專家和顧問式風險工程團隊,當工程項目發生損失時,該專家將協調所有損失相關事宜和服務,從而加快索賠進度,做到為每個項目開發專門的解決方案。
具體AXA的工程保險分為建筑公司基本意外保險、建筑專業和污染責任保險、承包商違約保險。我們以建筑公司基本意外保險為例,其中包含了汽車責任險和工人工傷保險,如果車輛受損或者工人發生意外,將進行一定的賠償,更重要的是AXA創新的損失成本管理服務和靈活的定價方法幫助承包商有效地管理損失成本,從而保護盈利能力。
阿波羅:推出增強型建筑商風險保險產品
2022年9月15日,加拿大領先的數字保險提供商阿波羅在住宅和商業工程項目的簡化數字應用程序中,為所有建筑類型提供靈活的風險保險。
該產品服務于阿波羅的核心產品建筑和承包商垂直市場,對加拿大收入不超過300萬美元的建筑公司提供最高限額為500萬美元的保障,保障范圍包括水管工、電工等工作人員還是住宅設施。值得一提的是阿波羅的專有技術平臺提供實時保險交易,利用數據和專有算法來為每一份保單提供自動報價、創建、交付和收款,小型建筑公司可以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購買在線保險。
AGCS:嘗試使用多種新技術評估工程保險的索賠
相較于其他保險公司,AGCS在利用新技術對工程保險的索賠評估走在了前列,因為AGCS更多的是通過新技術提高工程風險和索賠評估的準確性,并改善整體服務。
比如AGCS與地理數據工廠合作,開發了一種基于無人機地形數據的新型洪水風險調查,以模擬建筑工地的洪水和排水行為。因為施工進程中通常會擾亂自然水道和排水系統,而通過將3D地形數據與水文地質建模軟件和降雨模擬數據相結合,來評估穿過施工現場的水流并預測山洪暴發風險。
同時AGCS還使用了無人機、激光掃描來進行工地爆炸的根本原因。損失評估員首先會操控無人機進行了探測,然后使用3D激光掃描儀模模擬了爆炸,以確定損失的原因。
通過對以上安聯的工程保險報告和具體案例分析,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創新保險服務和新的風險評估技術逐漸開始從根本上影響工程保險的風險前景,同時也是工程保險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
保司如何從工程項目的風險承擔者轉向風險管理者?
IDI保險或是突破口
我們把目光聚焦于國內,在國內建設工程領域一直是高風險行業領域,因其復雜化、動態化、專業化的行業特征給工程保險的風險防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工程保險產業競爭現狀報告》,報告的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工程保險保費收入為82.9億、2016年工程保險保費收入為93.24億、2017年工程保險保費收入為110.2億、2018年工程保險保費收入為120.75億、2019年工程保險保費收入為117.84億、2020年前十個月工程保險保費收入為124億。
雖然現階段國內建筑工程業總產值逐年增大,但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工程保險保費收入增速卻在放緩,甚至在2019年出現了保費收入下降的現象,同時工程保險在財險整體中占比也逐漸下降,經營虧損也不斷加大。而造成工程保險其發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工程產業的風險特征明顯。一般的工程項目產業規模大、風險敞口大、運作周期長、法律責任關系復雜,這就導致風險暴露環節多,同時工程保險的供給是嚴重不足的,受工程項目開工率、房地產景氣、相關政策的影響較大;
2.保險公司話語權不強,參與度不深。國內工程保險一般都是一錘子買賣,且無法續保,業務來源主要通過經紀渠道,保險公司更多的不是作為工程風險的管理者,而是風險的轉移者和承擔者。
因此保險公司需要深入參與到工程項目的產業鏈以及全流程的風險管理當中,在完善工程建設領域的保險產品體系的同時,提供創新的風險解決方案,從而完成從風險承擔者向風險管理者的轉變,通俗來講的話就是識別更多風險,從而管理更多風險,IDI保險或能成為保險公司身份轉變的突破口。
IDI保險又稱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承保的是由于建筑工程潛在缺陷所引起的事故和造成的建筑物損失。而IDI保險中包含的的TIS第三方風險管理服務,就是通過圍繞工程質量風險再擴展到整個工程保險,對工程項目進行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風險預警,這驗證了前文中提到的識別更多風險,從而管理更多風險。
近些年IDI保險在北京、江蘇、上海等十余個省市展開試點推廣,2017年上海的工程項目中有20多個實施了IDI,保險金額達到了2760多億。2021年平安財險配合深圳政府投資首個代建項目IDI保險,將隧道、橋梁納入了保險范圍,開創了先河。2022年3月,湖北首單建筑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落地漢陽,由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承保,保修期最長十年。IDI保險的快速推廣填補了工程保險風險防控方面的不足,同時讓工程保險第三方風險管理服務收到了市場重視。
最后,保險公司應該跳出原來的經營思維框架,在從工程項目風險的承擔者轉移成風險管理者的過程中,加大自身的話語權,將工程項目的資質標準和保險產品的風險評價相結合,從而構建工程保險的新格局。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