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半梳、曉月
天與養老,一家專注于養老產業的服務型企業,其特色乃以科技與數字手段驅動,并圍繞老年人“健康、安全、照護、陪伴”等場景為老年人提供生活全場景綜合養老服務解決方案,且在全國各地運營了300多個項目,建立涵蓋居家——社區——機構——長護險服務貫穿的服務體系,服務數百萬老年人,先后與多家保險公司交流合作,頗有經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是,在《今日保》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舉辦的“2022中國保險與康養產業論壇”上,特邀天與養老保險業務負責人安江,從康養產業跨界及與保險產業生態協同的視角,就當下大熱的智能養老問題,輸出經驗分享。
以下為安江在“2022中國保險與康養產業論壇”上的發言實錄(有編輯):
1
-Insurance Today-
老齡化大背景下
供需缺口不斷放大
但服務效率難以跟上
2021年,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1.9億,這一數字相比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了7100萬人。
對比分析各年齡段人口增減數據發現,我國45歲+人口的持續增加,特別是50-54歲人口與65-69歲人群,分別增加了4240萬人和3290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中,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占55.83%,超半數老年人是低齡老年人群。
這意味著,未來20-30年間,中國面臨的老齡化情況將極其嚴峻。
再看增長斜率,老齡化進程非勻速進行的,而是加速進行。實際上,老齡化的速度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老齡化速度和老年人口規模前所未有。
最后看一下人口年齡結構,從六普到七普,45歲+人口持續增加的另一面是,15-29歲人口、35-45歲人口出現明顯下降。
伴隨死亡率、生育率降至低水平并趨于穩定,預期壽命穩步提升,老齡人口占比增加,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日漸趨于柱狀,中國人口紅利快速消退。
長壽時代特征顯著,將給各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最直觀的是養老市場的擴大,和養老產業規模的增加,以及老年人消費能力上升推動養老服務的需求增長。
但從供給端看,當前養老服務的供給總量不足,特別需要關注的還有供給效率的問題。
如果不提高整個行業的供給效率,供需缺口將加速放大。這是一道待解的數學題。
在我國9073養老格局下,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圍繞家的時空場景,老年人核心養老需求不僅僅局限在醫療護理等方面,更加是一個融合服務需求,包括居家環境的安全、生活便利、精神慰藉等。與此同時,老年人消費能力上升也推動養老服務的需求增長。
如上,國內養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居家養老模式已成為長壽時代大趨勢,但居家養老的融合服務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
2
-Insurance Today-
保險行業面臨賠付營收雙重壓力
目標市場發生變化
兩大機遇可能扭轉乾坤
首先是預期壽命持續延長(新興藥物的不斷創新、先進醫療技術的普及應用和進步使得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逐漸從致死性的疾病殺手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疾病,人類的預期壽命得到持續延長,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主要發達國家都保持了每10年增長2~3歲的趨勢)早期售出保單的給付金額與理賠人數,可能超出預期。
其次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年輕人口減少,經濟預期趨緩,民眾購買力逐漸降低,保費收入將隨之減少。
雖然面臨賠付和收入的雙重挑戰,但保險行業相比其他行業在老齡化趨勢下有其自身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保險公司的精算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特別是針對長壽風險和健康風險的風險管理和精算厘定,可以有效保障公司的經營利潤模型預測和公司策略的精準度。
我們也看到保險公司在這一背景下的機遇:
一是目標市場變化,兒童和青壯年時間從長期來看是將逐漸縮小,擴大銀發族市場利于增加機會與收入,多數高齡人士有充足資產,但大部分處于亞健康狀況,但并不影響其長壽的趨勢;
二是商品型態變化,為應對老年人口增加,保險給付架構將轉型為保障退休后生活收入與醫療照護安全,確保生活質量。
綜上,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核保、賠付上應順應老齡化趨勢,精準評估老年人狀態,提供符合60歲以上人口所需的服務, 與時俱進進行調整及創新,已實現在老齡市場上創造業績。
3
-Insurance Today-
天與養老探索破局方法
如何以技術抓住“效率紅利”
接下來我分享一些在老齡化趨勢的背景下,天與養老的探索與實踐。
如上所說,養老供需缺口的加速放大,人口結構的變化令未來勞動力紅利逐步殆盡,如何通過技術實現“效率紅利”就成為了破題的關鍵。
天與養老的戰略是圍繞老年人居家養老(安全、健康、智能看護、孤獨等)的核心場景,以數字化及技術底盤實現效率突破,滿足融合服務需求。
如何以技術實現“效率紅利”之外,也可保障服務的質量?這是個關鍵。
為此,天與養老著力推進線下服務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三步走戰略。
信息化,是最基礎的一步。運營部門向研發部門提出訴求,再通過研發部門去滿足運營部門的訴求,以實現系統流暢運轉、提升服務效率和服務體量。
“數字化”,通過研發部門實現“為運營提要求”,實現智能化的決策和管理,起到降本增效、提升整體服務的質量。
智能化,不僅是使用智能硬件,也在智能看護、遠程醫療中充分發揮作用。
觀察養老領先市場的發展歷程和趨勢,正是借助智能化解決方案,養老服務經歷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從單純照料向非醫療與醫療整合的演變。
天與養老也在通過智能化解決方案,實現對長者的主動照護。
在三步走的進程中,天與養老已經形成了“養老服務”和“養老科技”兩大核心板塊。
在養老科技的板塊,天與通過數字化底盤+智能化解決方案,強大的自研能力及AI算法,準確定義長者居家痛點和需求,加之天與物聯網平臺支持,實現前端軟硬件一體化、中端養老服務運營平臺預警、后端地面服務隊伍落地執行,達到強效閉環。
依托三步走的數字化能力,天與三年時間達成一線同行8-10年間才能取得的成績,業務范疇陸續拓展至全國4個直轄市,10個省,近50座城市,共運營300多個項目,建立了居家,社區,機構、長護險服務貫穿的全面服務體系。
4
-Insurance Today-
智能化居家養老的核心是什么?
六大場景下的“保險+康養”天與經驗
從跨界生態協同的角度,我簡單分享天與在“保險+康養”方面的一點思路。
養老行業沒有永遠領先的技術,致勝的優質的服務。因此,智能化解決方案的核心永遠是,技術是否靠譜,是否穩定準確,報警是否及時,以及后續服務響應是否有保障等核心服務要素。
以天與居家養老核心場景智能化服務經驗看:
首先是緊急援救的場景,通過部署報警求助類和環境安全監測類智能硬件,當長者有安全事件時能夠第一時間響應處置,緊急援救設備在IoT平臺第一時間報警,指揮中心收到報警信息進行緊急救援。
接下來是居家場景中最為常見的跌倒事件,天與采用毫米波雷達技術,守護獨居長者居家安全,解決意外跌倒無人知曉、跌倒頻發區域衛生間、床邊跌倒意外事件、長者跌倒隱瞞、跌倒長躺意外發生。
還有生命體征的持續監測方面,針對臥床半失能長者智能護理監測,天與通過生物傳感技術、毫米波雷達技術可及時發現呼吸異常、心率異常、夜間離床等情況。
而人體存在監測方面,也主要使用毫米波雷達技術、紅外+微波技術,記錄分析長者活動和行為數據,幫助更好的洞悉生活作息規律,及時發現需要介入的異常行為。
慢病跟蹤的場景,持續關注血壓血糖等數據,健康狀況和變化趨勢能得到遠程、隨時的跟蹤,便于風險早起篩查。
孤獨場景中,依托AI語音智能屏,構建人機交互的養老宜居環境,同時也是康養運營平臺的服務鏈接終端。
智能化解決方案,天與核心能力在于,通過預警彌補單一技術短板,多場景中不依靠單一技術支撐,更多的是基于行業積累和認知,篩選和組合智能硬件產品,以高效的服務能力實現閉環。同時結合天與養老科技的能力,實現數據驅動和人工智能,通過行為數據,預判預防醫療風險。
上述智能化解決方案能為保險公司解決哪些問題,從短期來看,主要是增加客戶的獲得感和客戶感知。
保險產品通過轉移低頻高損風險為客戶實現保險保障功能,但由于被轉移的風險發生頻率低、保險費繳納期限長(期交),造成客戶對保險產品的風險轉移功能感知不強。如果有一些更高頻次的服務(例如7*24小時運營平臺、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可提升客戶的感知和獲得感,增強客戶粘性。此外,科技手段的“效率紅利”令解決方案的成本可控。
中長期來看,數據資源激活產業生態圈的關鍵所在。非醫療的解決方案,通過行為數據來預判預防醫療風險,為保險公司創新產品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最后,通過智能化解決方案有效控制服務成本,以應對人口結構改變帶來的服務成本(人力成本)快速提升的風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