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條”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從部委到地方,條條塊塊都在制定拼經濟、穩增長、促內需的細分政策,銀保監會作為銀行和保險的資源要津監管部門,自然是首當其沖。
(資料圖)
具體到保險資金運用,銀保監會指出,將引導其發揮長期優勢,為實體經濟提供差異化融資服務,包括穩步增加長期政府債券投資、加大對高級公司信用債的研究與投資,鼓勵加大股票等二級市場權益類資產投資,探索保險資金長期穩定投資股票模式,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作用,加大優質上市公司股票投資。
簡言之,支持保險資金持續加大資本市場投資力度。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雖然經歷了2015-2016年因舉牌事件而引發的合規整治和政策收緊,但從整個時間跨度上,監管對于險資投資資本市場,鼓勵和放松為主,而且從持續的表態來看,未來進一步放開當屬大概率事件。險資出籠,外因不是問題,關鍵是險企練好內功。
戰略上跟黨走
近日,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尹艷林表示,中國經濟已挺過了最困難的時刻。“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有很好的支撐基礎和條件,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
拼經濟、促內需,政策信號再明顯不過。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疫情變量發生重大變化,當下全社會都在“過峰”,雖然根據國外經驗,這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注意力已經重置,并且只爭朝夕。
金融必須支持實體經濟,保險必須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首先,險資入市,最直觀的就是為資本市場注入長期性,改善資本市場“短期性”的結構性缺陷。資本市場不能總是與經濟表現偏離,成為財富粉碎機和人性修羅場,這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消極因素,必須借助長期資金和機構力量不斷修正。
其次,險資入市,為實體經濟和國家級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恰是雙贏的選擇,前者需要資產久期,后者需要長期資金。事實上,過去十多年,險資在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滬高鐵、國產大飛機等輸入了千億資金,未來在雙碳、養老、數字化等方面,還將扮演資金上的“白馬騎士”。
最后,險資入市,要把科技資本的事情牽頭搞起來。重大核心科技只能靠自己創新,這方面,科技資本是關鍵一環,而險資所具有的長期性,是非常適合成為科技資本主力軍的。險資一方面親自上,另一方面發揮母基金的杠桿作用,撬動其他VC/PE一起參與,這或將是中國經濟未來最大的想象力所在。
險資,過去、現在和未來,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抓手。疫后中國經濟的重新加速跑,險資在以上三個方面,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戰術上練內功
戰略和戰術,既密不可分,又花開兩朵。緊跟國家的戰略方向,乘勢而上,事半功倍,這是毫無疑問的。同時,緊跟不是躺賺,險企手里必須有金剛鉆,也就是權益類資產的投研能力,否則就不是出籠,而是出溫室了。
截至2021年底,保險業總資產接近25萬億元,投資股票和證券基金的余額為3萬億元左右。從主板到中小板,再到科創板和北交所,保險資金的股權投資基本實現全覆蓋,并且延申到公募REITS,可以說從廣度上已經滲透到資本市場的各個領域。
在低利率時代,險企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資產荒,以及隨之而來的資產和負債的久期匹配。權益類資產投資,基金被公認擁有最強的投研能力,但在今年的大市之下,基金投資虧得不忍目睹,連基金化的銀行理財業也遭遇了連續虧損,對險資而言,如何在收益率的混業競爭中保持比較優勢,也非易事。
個人養老金制度在8個月內迅速從頂層設計變成市場方案,也在推動險企苦練內功,增強自己的全周期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增強自己的權益類投研能力。在個人養老金的金融全品類賽道上,沒有準備好了再出發的條件,大家都是被同一時間拋到市場之中,唯有在競爭中學會競爭,在競爭中分出投資的優劣。
目前,監管劃出的權益類資產投資上限是30%,部分運營良好的險企可以占比到45%,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致上,保險權益類投資的平均水平沒有超過20%,這固然是留出了進步空間,但也是投資能力不足的表現,因此,必須苦練內功,而且是必須迅速!
長按關注,精彩呈現
長按關注,隨時溝通
投稿有酬·爆料必謝
Azhihuibao@163.com
一周回顧
城市居民新調研:呈現“三段式”養老格局!險企如何對癥開方?
個人養老金“加速度”!三支柱優化空間有多大?大咖齊聚頭腦風暴!
平安入主“新方正”:做強金融“現在時”,擁抱醫療“未來時”?
直面復雜多變的人生,“意定盈”如何守護生命旅程?
借擴股加碼華貴人壽,茅臺(600519)意欲重坐頭把交椅!產融結合加速?
復盤2022④國際保險巨頭:加碼中國,“安”字輩打法各不同!
周評 | 新冠保險兩次走麥城:險企要反求諸己,但公眾也無需苛責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