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特約丨李慧勇
2022年市場主線邏輯是超預期的國內經濟壓力(疫情、地產債務危機)和超預期的美聯儲加息。展望2023年,受益于防疫和地產政策明確轉向、美聯儲加息近尾聲等積極變化,經濟基本面大概率好于2022年。參考新加坡、中國香港等亞洲經濟體疫情防控調整后J曲線效應,開放初期存在一個季度左右的負面沖擊,隨后經濟將進入復蘇趨勢。
風險資產受益明顯
【資料圖】
結構上,目前消費距離疫情前趨勢水平存在17%的差距,疫情負面沖擊消退后,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存在釋放空間。地產政策拐點明確,對經濟的負面拖累有望減輕,目前仍需等待地產基本面數據的拐點。政策支持下,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將保持較高增速。出口是中國經濟面臨的短期逆風。預計2023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節奏上前低后高(剔除基數因素)。
從世界經濟來看,主流觀點是全球經濟增長可能顯著放慢,在高通脹和政策滯后影響的作用下,美歐增長率可能下降到零左右。增長下降的壓力將倒逼貨幣當局放慢緊縮的步伐。盡管目前尚無降息的預期,但貨幣緊縮邊際放緩毫無疑問將極大地緩解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和資金流出的壓力。
上述國內和國際環境的改變將使得風險資產顯著受益。這和2022年的情形正好相反。就商品而言,中國定價的商品將受益于經濟增長的恢復。就股債而言,股票顯著好于債券。就債券內部而言,信用、轉債要優于利率。
迎接千點大漲
債券方面,2022年11月防疫和地產政策變化引發債市顯著調整,10年國債收益率從2.6%回升至2.9%,處于歷史16%分位,信用利差從歷史1%分位回歸至30%-40%分位。2023年經濟同比增長將明顯好于2022年,對應2023年利率中樞高于2022年,預計2023年10年國債波動空間2.7%-3.2%。考慮到中國經濟可能面臨世界經濟和出口回落等不確定性影響,債市波動仍然會比較大。
股票方面,2022年A股的下跌主要受到疫情、美聯儲加息、俄烏戰爭、基本面下行幾個主要因素影響的拖累,2023年這幾個因素不同程度好轉。首先企業盈利增速將邊際回升;其次,股票估值已經十分具備性價比。另外從政策層面,政策方向明確,已經展現出新的經濟氣象,也將決定股票市場氣象。我們對股票市場持樂觀的態度。以滬深300為例,很有可能看到1000點以上的上漲。
歷次股市修復都經歷估值修復、業績修復到估值和業績雙重修復三個階段。目前是估值修復階段,這三個階段的修復能否漸次展開,二季度非常關鍵。美聯儲政策拐點、國內基本面回升、平臺經濟支持政策出臺等值得關注。
和我們對大勢修復的判斷一致,2023年在板塊配置上我們會首選修復彈性最大的領域。一是跌幅大,二是直接受益基本面改善。港股、科創、TMT、醫藥、金融這五個領域非常符合這兩個要求,值得重點關注。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