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準備多少錢才能退休養老?最近類似話題時常在社交媒體引發討論。近日,在2022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媒體交流會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針對這一問題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陳秉正表示,在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方面需要多少,大體上可按照現在國際上通行的“70-80原則”,也就是說如果退休以后用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收入能夠達到退休前日常生活水平的70%到80%就可以了,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標準來做退休財務準備。
對于這個問題,在交流會上,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彭勃表示,夠不夠花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問題,在不同地區、不同的情況下,比如健康情況、家庭情況的不同,需求應該也不一樣,所以很難直接講夠還是不夠。
彭勃認為,一般來說養老金的替代率是在70%—80%之間,世界銀行的建議是不要低于70%,否則將會感到生活品質下降。我們國家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20年左右的時間里,養老金替代率從70%迅速下降到了45%左右。假如單純依靠養老金來養老,退休以后的收入相比之前會有很大的下降。此外,還要考慮到余壽、長壽風險,包括長壽帶來的養老金的增長和健康支出。
交流會上,陳秉正就已經發布了十期的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的調研情況進行了介紹,陳秉正表示,在養老準備認識或意識方面,我們發現我們的受訪者越來越更關注并且認同個人在養老準備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不再認為養老主要是政府的責任,主要是企業責任,而是個人應該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
同時,陳秉正透露,受訪者在退休財務準備方面越來越理性化,具體體現在渠道的選擇,機構的選擇,還有產品方面,都體現出更加多元化。以前民眾覺得退休養老財務準備主要是政府的養老金、銀行儲蓄;去年發現,買保險成為很多家庭做儲蓄、為養老做準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項選擇,包括買人壽保險、養老保險。去年,在很多受訪者看來,養老保險已經超過了銀行儲蓄,排在了僅次于政府提供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金的位置。
人口老齡化也帶來了健康問題,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在養老金融方面還應該如何布局?
對此,彭勃在回答北京商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現在醫療和相應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國的平均壽命也在穩步地上升,個人的預期壽命的增長,帶來的是養老金支出的增加,未來的醫藥醫療費用以及護理費用的上升等問題。
彭勃認為,在這方面,保險公司有很強的優勢,保險有長期資金匹配、精算方面的專業優勢,可以開發出一些產品。另外,很多公司也都著力于打造服務的生態圈。在健康領域,有一些醫療服務,包括送藥購藥服務、體檢服務等等。在養老領域,主要像養老咨詢、居家護理、養老社區等,也是保險公司重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