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相關資料圖)
4月12日,又有4家上市公司發布購買董監高責任險的公告。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至此,今年已有80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為公司董監高人員購買責任險的公告。
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核保經理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當前正處于每年董責險詢價投保的高峰時段,市場需求很旺盛。
不過,相較去年,今年董責險購買需求的增長有所放緩。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受到康美藥業案的影響,前年底去年初的董責險投保需求增長迅猛,導致基數較高,今年市場進入平穩發展期。此外,董責險續保公告意愿、當前仍處于詢價期,以及企業成本控制等也是影響增速放緩的不可忽視因素。
80家上市公司擬購買
4月12日,上市公司華光新材發布公告稱,為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控,降低運營風險,保障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權益和廣大投資者利益,同時促進管理層充分行使權利、履行職責,根據《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相關規定,擬為該公司及全體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購買責任保險。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4月12日,今年已有80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將為公司董監高人員購買責任險。這是近兩年來董責險持續火熱的體現,2020年同期僅有2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董責險。
董責險全名“董監事及高級職員責任保險”,也稱“D&O保險”,屬于一種特殊的職業責任保險,主要保障公司及其董監事與高級管理人員在行使管理職責時,因行為不當或工作疏忽所引起的法律責任而給個人帶來的損失。保障范圍一般包括法律費用、和解金及判決金等。
伴隨新《證券法》實施以及康美藥業案影響,董監事及高級職員職業責任風險引發業界廣泛關注,2021~2023年,上市公司詢價和購買董責險的需求顯著上升。
《中國上市公司董責險市場報告(2023)》顯示,2022年共有337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購買董責險的公告信息,投保公司數量同比上升36%。2021年投保公司為248家,2020年則為119家。
從被保險人角度來看,上市公司方案均涵蓋了公司全部董監高人員,有的公司則增加了自然人雇員。例如,安恒信息提出的被保險人范圍為公司及全體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包括總經理、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以及雇員的自然人。
從今年以來公告購買董責險的上市公司方案來看,上市公司擬購買的責任險限額最高為7.5億元,最低為2000萬元。根據保障額度和保障范圍不同,上市公司擬支出保費最高不超過200萬元,最低不超過25萬元,均高于2021年同期。
例如,順豐控股(002352)為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投保責任保險的公告顯示,被保險人為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限額為每年7.5億元,今年保險費總額200萬元左右,2021保險費則為130萬元左右。
雖然上市公司公告的董責險方案僅為初步方案,但也反映了費率趨勢。《中國上市公司董責險市場報告(2023)》顯示,A股董責險簡單平均費率(以公告中保費預算與保額為計算基礎)自2017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從2017年三季度的千分之二已上升到2022年的近千分之八,這與A股上市公司面臨的訴訟風險敞口不斷上升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位長期從事責任險的保險中介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幾年前購買上億責任限額的董責險,可能保費50萬元左右,但現在初次購買上億責任限額的董責險,保費一般要達到70萬元左右,費率中位數為6‰~7‰。
具體費率則需要一司一議。不同上市公司得到的報價可能會區別很大。一般來說,市值越大,需要的保障越高,出現索賠后的損失會越大,風險越高;公司本身所處的行業也會影響評分,高管和董事的任職經驗、背景也是重要考量指標,如公司多次受到處罰,極有可能被拒保。
相較前兩年,今年董責險增長態勢有所放緩。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受到康美藥業案的影響,前年底去年初的董責險投保需求增長迅猛,導致基數較高,今年市場進入平穩發展期。此外,董責險續保公告意愿、當前仍處于詢價期,以及企業成本控制等也是影響增速放緩的不可忽視因素。
一位行業人士分析,如果非必要,尤其是續保情況下,有些上市公司并不單獨披露投保董責險情況,因此實際擬購買董責險的上市公司數量會大于已發布公告的公司數量。
此外,4月是年報季,5~6月是上市公司股東大會集中期,因此一季度、二季度都是一年中董責險購買需求最旺盛的時期?!?月份應該可以看到更加明確的發展趨勢?!鄙鲜瞿臣掖笮捅kU公司的核保經理表示。
注冊制催生新機遇
4月10日,滬深交易所主板注冊制首批10家企業上市,標志著股票發行注冊制全面落地。多位業內人士分析,注冊制改革疊加強監管持續,A股董責險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上海市建緯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王民律師分析,中國資本市場在全面施行上市注冊制之后,可以預見擬上市主體在上市條件優化的情況下會比以往核準制下的上市難度下降,但發行人及其責任主體在招股說明書中以及上市后的信息披露中面臨的審核和監管將越來越嚴。隨著行政執法活動的加強與司法實踐的推動,信披義務人違反信披義務應承擔的賠償責任風險將越來越高。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施行,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有關主體的責任風險顯著上升,另一方面風險的上升也將會激發相關主體的投保需求。
王民預測,以下幾類責任保險產品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一是董監高責任保險;二是招股說明書責任保險;三是獨立董事責任保險;四是退市保險;五是證券中介機構職業責任保險。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施行,一方面A股上市公司主體將相對較快地增多,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及其董監高面臨的賠償責任風險也顯著上升,因此上市公司及董監高對于董責險的投保需求將會持續上升,這將同時體現在投保公司數量與保險賠償限額兩個維度?!蓖趺裾f。
中怡保險經紀執行總監申迪中認為,持續強監管以及全面注冊制下,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的效力將進一步加強,董責險對于完善企業治理、加強投資者保護、助力市場運行效率等有難以替代的作用。
董責險市場前景雖然廣闊,但發展并不會一帆風順。申迪中認為,當前上市公司高管對于董責險概念基本都有所了解,但對于“要不要投保董責險”這個問題,不同公司的想法很不一樣。
例如,很多董監高希望保障行政罰款,但國內監管政策是不允許保險保障行政罰款的;也有些公司的董監高人員希望購買董責險,但實控人購買意愿不強。
此外,有些公司在保險公司端得到的報價反饋也不是特別積極。申迪中稱,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公司已經存在一些負面新聞(所謂“帶病投?!保?,或者上市公司對保費的期望值與保險公司的實際費用相差甚遠,買賣雙方分歧較大。
“市場發展趨勢預期是持續增長的,但仍需要一些時間讓雙方都能找到一個平衡點?!鄙甑现斜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