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車險是財產險行業的絕對核心,那么車險綜改就是這幾年來貫穿這個核心的脈絡主線。2020年9月車險綜改啟動至今的兩年多來,車險降費、增保、提質等方面的成效正在不斷釋放,對于眾多險企們來說,這也將是項艱巨的挑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然,綜改的步伐還將繼續前進,所有人也遠沒有到可以停下來的時候。如今,距車險綜改深化的預計實施時間已不足兩個月。各個險企也在新一輪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從目前的市場調研和交流來看,相比整體綜改啟動之時,險企們明顯淡定了許多。
一方面是有著2022年車險市場從保費到利潤都重回增長軌跡,并且在這種相對良好的業績表現下,許多財險公司已經通過2022年的調整,化解了業務上的歷史包袱,輕裝上陣,且也積累起一定的應對經驗。
另一方面則是本次車險綜改深化,留給財險公司的準備時間相對充足,一些公司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車險定價體系和理賠服務體系,讓自身的底氣也更足實。
不過也應看到,在車險綜改的不斷推進中,市場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頭部險企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并且囊括了行業絕大比例的利潤,一眾中小公司們的實際境遇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經營壓力仍然明顯,如何在綜改新一階段中搶占市場、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實現車險破局,仍是中小險企們的經營重點。
好在,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本輪車險改革自2015年起已經歷經8年時間,不少財險公司正在逐漸適應車險改革的深化邏輯,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和手牌,對應自己的出牌路數。何時進行業務沖刺,何時進行業務收縮,何時抓什么樣的指標,正在有著更加清晰的節奏判斷和變招策略,形成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兵法”。
雖然如今市場局面尚不明朗,但已有一些險企能讓人們多少看到,這些公司在新時代下車險領域中的特性與潛力。
通過對行業車險近五年的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今日保》認為中小財險公司要在車險綜改框架中,形成自身經營優勢,在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應該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首先,要在認清車險發展形勢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穩定的策略和路數,明確什么有所為、什么有所不為。如果用一個標準來觀察,即在綜改實施后的3年中,可以在行業盈利周期下實現公司車險保費的正增長,在行業虧損周期敢于主動進行車險收縮。
其次,能夠建立起相對的成本優勢,在綜改實施后的3年里,車險利潤率能夠優于中小公司平均水平,即公司的車險綜合成本率要能與行業平均水平的差距小于3個百分點。
最后,有著穩定的經營與管理環境,即在綜改實施后的3年里,公司沒有進行過“掌門人”的更換。這意味著公司管理層得到股東的充分信任與支持,公司的策略有著一個穩定實施的時期,這也是財險公司的一種“長期主義”。
而目前來看,市場上只有紫金保險一家公司,能完全滿足上述三個要素。
在綜改實施后的第一年中,紫金是排名前20家公司中唯一一家施行了車險區域性撤退的公司,即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2021年,紫金的車險保費增速出現了兩位數負增長,負增幅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到了行業車險盈利最好的2022年,紫金的車險保費增速又超過了兩位數,優于行業平均增速。
一撤一進之下,紫金的車險規模盤實際上并未發生明顯改變,反而在穩住基本盤的情況下,迅速調整業務結構、加強費用調控,實現了公司利潤的最大化。
可以說在車險業務的節奏把控上,也讓人們看到紫金保險的車險牌路。
當然,從業務節奏選擇來看,其實不少在2022年實現了車險盈利的中小公司,同樣也在2021年這個行業車險虧損年度選擇了業務的收縮,雖然其中有部分公司是被動負增長。不過在這個行業成本率居高不下、業務結構沒有得到有效改善,以及整個市場經營環境的壓力下,壓縮保費規模也是一種相對理性的發展節奏。
不過從盈利性來看,能夠在綜改實施后的近3年中,車險成本率比紫金更好的公司并不多。其中車險綜合成本率2022年表現最為突出的中路保險,但其市場體量過小,甚至遠不如紫金。
從數據上來看,2022年陽光財險的綜合成本率也要優于紫金保險,不過其在2021年車險綜合成本率激增后,又迅速降低,而2022年的成本率甚至還略高于2020年的水平,穩定度還需加強。
實際上,很多中小公司都或多或少在2020年的綜改實施首年或2021年的綜改實施后的第一年后出現過車險綜合成本率的突增,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那段時間財險公司面對車險綜改時的壓力,也體現出紫金保險的確在這不到三年的綜改階段中,相對清晰、明確的打法思路。
當然從現階段的結果來看,各家公司的車險綜合成本率普遍得到優化,但是這段時間很多車險經營相對較好的公司,如較大的國壽財險、中型的泰康在線、小型的中路保險等,都在這一時期出現過“掌門人”的更換,雖然這在保險公司中實屬正常現象,但在行業當前的持續變局下,管理層風格的轉換也會帶來更多牌路上的不確定性。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在綜改啟動以來一直沒有出現董事長、總經理變動的紫金保險更加難能可貴。
此外,還有一些公司雖然在業務節奏上并未明顯體現出完全順應市場趨勢的進退,卻也相較其自身實現了車險盈利性的改善優化,這五家公司包括永安、英大、華海、利寶和中意。
其中華海最為典型,其在2022年綜合成本率做到了所有中小公司中的最低。
更值得注意的是,華海在整體車險增速上雖然與行業趨勢相反,甚至在形勢大好的2022年保費出現負增長,但如果觀其業務結構,卻發現其業務選擇有著牌路上的合理性。
2021年,在大部分公司負增長的趨勢下,華海從當年下半年開始,就在以貨車業務為主的商用車市場發力,一舉在該板塊實現了超過100%的保費翻倍增幅。
于是,在2022年疫情反復的環境下,貨車業務的紅利開始釋放,這是華海車險綜合成本率能夠優于其他中小公司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當整個市場都開始意識到貨車領域存在機會后,2022年華海反而放慢了步伐,開始逐步撤離紅海市場,向新的差異化市場進發。
不得不說,如果中小公司都能夠選擇在某一細分賽道去深耕,打出自己的牌路,可能真是一個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機會所在。
而且華海在董事長一職上,也保持著長期的穩定,也體現了一種股東層與管理層的信任。
這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相比大公司,中小險企管理層在更長時間周期上的穩定可能更加重要。
特別是隨著市場與行業的發展,這次車險綜改深化可能將成為行業車險格局重塑最大的一次變革機遇,市場格局能否改變、競爭形勢能否得到改寫、中小險企的命運能否就此逆襲,甚至都可能在此一舉。
而如何在車險“短平快”的業務特點與長期經營的價值導向之間實現平衡,既是中小險企們面臨的戰略決斷,也考驗著他們對于自身公司治理局面下,在頂層的方向設計與底層的邏輯結構的選擇、排布與取舍。
不管怎么說,已經又要到中小險企們的出牌回合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