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正式收官,隨著A股市場走勢整體向上,公募發行也漸顯回暖之勢。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月28日,年初至今,共有135只基金發行并成立(份額合并計算,下同),新發規模合計1304.18億元。而僅2月以來,新基金發行規模合計884.22億元,同比翻倍。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公募基金發行回暖的主要原因可能與公募開年積極布局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市場回暖有關。鑒于對今年宏觀經濟基本面和資本市場走勢的判斷,基金在2023年有望扭轉2022年發行遇阻的局面。
(資料圖)
成立規模大增
新基金發行愈發火熱。同花順iFinD顯示,從基金成立日來看,截至2月28日,年初至今,共有135只新成立基金,發行規模達1304.18億元。其中,新成立股票型基金22只,混合型基金54只,債券型基金37只,FOF基金19只,QDII基金2只,公募REITs 1只。
值得注意的是,僅2月來看,新基金成立規模已達884.22億元,環比1月的419.96億元增長110.55%,相較2022年同期的335.43億元更大幅上漲163.61%。具體到各類型基金的募集情況看,債券型基金成為2月新成立基金規模的“主力軍”,募集總規模達545.66億元,占比61.71%。同期,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募集規模合計達289.42億元,占比32.73%。此外,FOF基金和QDII基金累計募集49.15億元,占比5.56%。
就單只產品的發行情況而言,年初以來,泰達宏利添盈兩年定開債券的發行規模最多,達到80億元。此外,浦銀安盛普旭3個月定開債券、招商恒鑫30個月封閉債券也均超過70億元,分別為79.9億元、79.26億元。在主動權益類基金方面,則是中泰元和價值精選混合、中庚港股通價值18個月封閉股票的發行規模排名居前,分別為22.18億元、19.77億元,農銀景氣優選混合則以17.54億元的發行規模排名第三。
針對公募發行熱度回升的原因,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認為,主要原因是市場環境的好轉以及對資產市場走勢的預期回升。目前債市方面,修復行情延續,權益市場表現更為突出,加之市場普遍對2023年的股市持有較為樂觀的態度,為公募基金發行提供了較好的時間窗口。此外,發行回暖也可能與開年之際公募積極布局有關。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公募基金發行回暖也會作用于市場情緒,形成互動。
有望扭轉此前遇冷局面
正如楊海平所說,2月以來,投資者布局新品的積極性較佳,部分基金首發不足3日即宣告提前結募。2月27日,南方中證主要消費ETF基金開始募集,原定結募時間為3月6日,但僅開始募集一天后基金管理人即宣布于2月28日提前結募。此前發布的規模發售公告顯示,該基金的最低募集金額為2億元且不設上限。
若再向前追溯,2月6日,國泰中證1000增強策略ETF發行,首募上限為50億元,發行僅一日,基金管理人就宣布該產品提前結募。2月10日發布的基金合同生效公告顯示,該產品募集期間凈認購金額達14.58億元。
除該基金外,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月開啟發行的華安鼎盈一年定開債、國泰君安領航成長一年持有混合、國泰君安安平一年定開債也均在募集首日即宣告提前結募。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者布局熱情也體現在申購存續基金上。2月8日,由明星基金經理趙詣管理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開放申購并將大額申購限額設為50萬元。同樣地,僅開放1天后,基金管理人即宣布暫停該基金的申購業務。
展望后市,某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預計2023年公募基金發行情況將會更加火熱,因為市場熱情升溫、投資者追捧基金新產品、金融政策支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投資者可以把握市場機會,積極參與基金投資,合理配置資產。
在楊海平看來,“2023年是中國經濟重啟之年,得益于對經濟復蘇相對較為樂觀的預期,市場普遍看好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機會,這為2023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發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鑒于對2023年宏觀經濟基本面和資本市場走勢的判斷,基金在2023年有望扭轉2022年發行遇阻的局面,爆款產品出現也有望水到渠成”。
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陽 郝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