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的局勢發展,中國的統一計劃應該會大大提前。
據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證實,蔡英文計劃在4月訪問中美洲前將“過境”美國,并準備與其在加州會面。由此,先前盛傳的“麥卡錫將于今年春天竄臺”,可能就要變成“蔡英文竄美”了。
(資料圖)
這個消息是在中國外長秦剛發出“如果臺灣問題處理不好,中美關系就會地動山搖”的強硬警告之后披露的,挑釁意味非常濃。對此,中國大陸肯定不會視而不見。
毋庸質疑的是,如果蔡英文真的敢踏入美國領土,后果肯定比去年佩洛西竄臺更嚴重,甚至還可能引發一場比當年李登輝竄美破壞力更大的臺海危機。
當年,羽翼未豐的解放軍尚且準備一戰,更何況現在呢?所以,如果蔡英文鋌而走險,那么中國的統一將指日可待。
蔡英文稱號之變釋放兩大信號
就在媒體放出蔡英文將要竄美的消息后,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此事時連說了三個“堅決反對”,其中有一句表述是“中國大陸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分子頭目竄美”。
公開將蔡英文稱為“臺獨”分裂分子頭目,這應該是近幾十年來的首次。而在此之前,官方在提到臺當局領導人時,通常會稱其為“臺灣地區領導人”或“臺當局負責人”。
比如在2019年3月的一次記者會上,當記者提到臺灣“總統”蔡英文計劃購買美國武器一事時,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曾明確糾正說,“蔡英文從來不是什么‘總統’,我們稱她為‘臺灣地區領導人’。”
而如今外交部發言人在公開場合直接以“臺獨”分裂分子頭目稱呼蔡英文,這顯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早有計劃的,目的就是為向外界釋放某種強烈的信號。
一,稱蔡英文為“臺獨”分裂分子頭目,預示大陸即將對其實施制裁和打擊。
早在2021年11月,大陸公布了第一批“臺獨”頑固分子名單,分別是前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臺當局“立法院長”游錫堃、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
去年8月佩洛西竄臺之后,大陸在這份名單上又添加了7人,至此被大陸定性為“臺獨”頑固分子的至少有10人。
目前這10個“臺獨”頑固分子,都已受到了大陸的制裁。而“臺獨”分裂分子頭目,顯然比“臺獨”頑固分子的罪名更大,性質也更惡劣,所以接下來大陸很可能會對蔡英文實施史無前例的制裁,甚至還可能對其發出討伐檄文。
二,大陸已經不再對民進黨抱有希望,“武統”計劃或已提上日程。
將蔡英文稱作“臺獨”分裂分子頭目,也可以被視為大陸推動“武統”計劃的前奏。
在去年8月發表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中,大陸對民進黨已有過清晰的定性——“民進黨當局的謀‘獨’行徑導致兩岸關系緊張......是爭取和平統一進程中必須清除的障礙”。
由此可見,大陸其實已經對民進黨與蔡英文失去了耐心,對其已經沒有再繼續挽救的必要了。既然“和統”希望已經破滅,那么不出意外的話,蔡英文竄美事件就很可能會觸發大陸的“武統”計劃。
全面封鎖——“武統”的前奏
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大陸實施“武統”計劃,也不等同于立馬發起渡海登陸戰役。戰爭只是“武統”的最后一步,解放軍從出兵臺海到真正開戰期間會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陸還可以采用圍而不打、以打促談等手段,來促成兩岸的統一。
去年佩洛西訪臺期間,解放軍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圍臺軍演。當時軍演的兩個重點,一是對臺灣島實施全面封鎖,二是防止外部勢力介入,其實這兩點就是決定臺海之戰勝負的關鍵所在。
作為孤懸于中國大陸東南方向的一座島嶼,臺灣島上的自然資源匱乏,天然氣、石油等戰略物資都高度依賴海上運輸通道進口。同時工業電子用品的出口,也主要依賴海上運輸。
一旦臺灣島被全面封鎖,那么經濟和社會運轉體系就得停擺。去年封鎖臺灣島時,就有臺機構稱“島內天然氣安全存量只有10-11天”,要是對臺封鎖一個月甚至更久,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對于這一地理上的軟肋,臺灣當局不會不知道,所以也在急于尋找應對之策。包括這些年臺灣方面采購的武器,如美國的“毒刺”防空導彈系統與“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等,也都是為了提升臺軍的防封鎖能力。
臺軍要轟炸大陸港口?
但不管蔡英文當局如何加強武備,也難以彌補兩岸軍事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臺灣當局要打破大陸的全面封鎖,憑自身能力顯然是不現實的。當然也不乏一些軍盲狂徒認為,臺軍可以用軍事手段打破解放軍的封鎖。
如島內財經專家、《天下網商》前執行主編胡采蘋,就提出過一個瘋狂的設想——“如果兩岸開戰,臺灣能通過炸大陸港口的方式進行反制,比如炸掉大陸沿海七省的一個港口,大陸的航運就會陷入癱瘓狀態”。
對于這種狂想,完全沒必要駁斥,因為這種可能性就等于零。別說臺軍,就是美軍也不敢隨便轟炸中國的內陸港口。
既然臺灣當局無力突破解放軍的全面封鎖,那么就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外部支援上了。對此,曾任臺軍參謀總長的李喜明提供了一條“妙計”,在他看來,臺灣方面要獨立反封鎖非常困難,比較好的辦法是拉美國、日本、韓國一起“下水”。
他的意思是,這幾個國家都是兩岸統一的“受損者”,所以可以聯合起來對付中國大陸。那么,如果解放軍對臺灣島實施全面封鎖,美日韓等國敢來解圍嗎?
先看美國,其實美國介入臺海的優先選項是在解放軍完成封鎖前搶先進入臺灣海峽,或者據守臺灣島東面,以嚇阻解放軍的行動,如此則可以為臺灣島守住一條與外界聯系的“生命通道”。
若如此,那么大陸的封鎖威力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對于大陸來說,很關鍵的一步就是務必要趕在美軍之前完成對臺灣島的徹底封鎖。
而這對于解放軍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畢竟,從大陸沿海進入臺灣島東部海域的距離,要比美軍從沖繩基地到那里的距離短,從時間上看,解放軍完全可以搶先一步控制目標海域。
只要解放軍完成封鎖,那么美軍就只剩下兩個選項了,要么與解放軍硬碰硬,強行撕開解放軍的封鎖線,要么就遠遠地在外圍觀望而不靠近。
那么美軍敢與解放軍硬碰硬,發生正面沖突嗎?至少目前看不到這種跡象,現在的解放軍不僅具備出色的“鎖島”能力,而且在防止外部勢力介入的區域拒止能力方面,也讓美軍不敢小覷。
如解放軍列裝的東風-21D、東風-26反艦導彈,以及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等,都可以讓第一島鏈內的美軍艦隊成為活靶子。可以說,美軍利用第二島鏈內的任何裝備或基地打擊解放軍,解放軍都有能力對其實施定點清除和摧毀。
另外,美軍在臺海也不占軍事優勢,根本無法形成對解放軍的降維打擊,所以一旦開戰美軍就只能與解放軍“肉搏”。這樣的硬仗,美國人真的愿意打嗎?
而只要美軍不敢,那么日韓就更不可能支援臺軍了。所以,臺灣方面指望美日韓等國家在關鍵時刻救命,也是異想天開罷了。
圍而不打的三種結局
一旦大陸對臺實施全面封鎖,就意味著大陸已正式啟動“武統”計劃。在解放軍大兵壓境和全面封鎖下,屆時臺海局勢就可能出現三種結果:
一是臺當局主動求和或者出現內亂,大陸尋機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二是臺軍頑強抵抗,解放軍延長封鎖,并進一步采取以打促談的策略推進祖國統一。三是在圍島和以打促談失敗后,解放軍發動大規模渡海登陸戰役,一舉拿下臺灣。
不管局面如何發展,“武統”計劃一旦開始,那么中國的統一就一定會堅定不移地實現,而不可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