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捐獻者寄托哀思表達敬意。
紅網時刻常德4月5日訊(通訊員 石歡)清明節前夕,常德陰雨綿綿。在遠離城市喧囂的萬金障公墓,常德市紅十字會組織開展了“生命·遇見——2023年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緬懷紀念活動”,活動現場,常德市紅十字會、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常德接收站工作人員向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默哀、敬獻鮮花,感恩和傳承他們的大愛精神。
向捐獻者行鞠躬禮。
(相關資料圖)
“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我們對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的濃濃敬意和思念之情。以此傳遞更多的人間大愛,讓光明得以延續。”常德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朱藝敏同志表示。
朱藝敏向捐獻者鮮花(前排左一)。
常德愛爾眼科醫院作為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常德接收站,自2016年成立以來,共接受29名大愛之人的捐獻。在捐獻者中,有高齡老人、青壯年,也有嬰幼兒;有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戰士、也有普普通通的群眾。他們的無償捐獻使失明者重見光明,他們用身體力行的奉獻精神推動醫學研究教育事業,以令人敬佩的方式魂歸自然,功留人間。
每個名字背后,都有一個傳遞光明大愛的故事
2018年11月,小康(化名)因一場意外,生命永遠停止在了23歲。其父母親表示,孩子生前性格開朗、樂于助人,他曾向雙親表示,來到世間一趟,就一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想到他的心愿未了,父母便決定用捐獻器官角膜來完成他的精神理想,散發他生命最后的光芒。
2019年4月,年僅13歲零6個月的小樂(化名)因意外過世。當時全家都被極度的悲傷所籠罩著。想到女兒曾憧憬著,好好學習,快快長大,去看更美更大的世界,小樂的母親強忍悲痛,她為女兒作出了器官角膜捐獻的決定,希望有人能代替小樂去看見世間所有美好。
讓大愛延續,愿更多人加入角膜捐獻行列中
據世衛組織發布的《視力殘疾全球數據報告》顯示,我國因角膜病致盲者約有400萬至500萬人,其中每年新增角膜盲癥患者約10萬人。然而每年能施行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僅不足1萬人。
對此,常德愛爾眼科醫院角膜眼表科肖昭主任表示,因受傳統觀念影響及角膜捐獻意識的缺乏,致使角膜捐獻者少之又少,而角膜材料稀缺導致角膜盲癥患者不能及時接受治療。其實,相對于其他器官移植而言,眼角膜移植成功率是最高的,大概在90%左右。因為角膜是透明無血管的組織,所以它手術后排斥反應發生率最低,有角膜病的患者大部分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
“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能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希望更多人了解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參與到這份奉獻愛心、延續生命的崇高事業當中,讓更多在黑暗和絕望中的患者重獲新生、重見光明!” 肖昭說。
據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市紅十字會秉承“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致力推動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工作。常德市于2012年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累計捐獻志愿者登記18451萬多例,實際器官捐獻248多例,捐獻眼角膜31例。紅十字會作為遺體器官捐獻的愛心平臺,將一如既往關愛捐獻志愿者,營造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良好氛圍。為滿足醫學科研需求和患者移植需求,紅十字會將動員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加入到遺體器官(角膜)捐獻隊伍中來,共同推動遺體器官捐獻和人道救助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