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20年來,上海交大ACM班培養640名計算機“最強大腦”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上海交通大學ACM班就像一個傳奇,曾經三次捧起ACM全球總冠軍獎杯,打破歐美學校在程序設計競賽上“—統天下”的歷史。20年來培養的640名畢業生中94%選擇繼續深造, 99%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工作,33人獲得海內外一流高校教職,還有許多人工智能領域創業“獨角獸”的領頭羊……
通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絕對主體,但在上海交通大學ACM班是另一種模式——學生成為參與教學過程的設計者。20年來,交大ACM班的課程設置始終保持每年“迭代”,無論課程設置、內容、實踐都是來自學生對國內外先進理念做法的反饋。“學生在大學之前習慣追求標準答案,我不希望學生只會追求標準答案”,上海交大ACM班創始人俞勇教授認為,為學生創造突破課堂、超越教師、探索的空間和平臺或許是這一中國計算機人才培養特區的成功奧義。
(資料圖)
“登頂”有了培養中國計算機科學家的底氣
2002年春,上海交大俞勇教授歷時六年的艱難備賽,帶領三位本科生在享譽全球的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上,一舉拿下了全球總冠軍,使得上海交通大學成為了首個榮獲該項賽事世界冠軍的亞洲高校,中國高校的名字被永久鐫刻在冠軍獎杯之上。這次勝利不僅是上海交大的榮耀,更是開啟了中國計算機教育史的新篇章。6年比賽經驗讓俞勇有了底氣,他得出一個結論:交大ACM的學生能堅持,不服輸,完全有能力“登頂”。于是,他提出辦班,探索中國計算機科學家的培養模式。
但是似乎作為指導老師,他發現了“天花板”——當學生超越老師的時候,如何再給他們一個平臺更上一層樓?俞勇決定將主動權交給學生。2002年,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大ACM班正式成立,秉承著“先做人、后做學問,在做學問中學做人”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大志與責任、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研究型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
交大ACM班提出“學為主導-教為引導”的導向式教學模式:課程以故事引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講一做二閱三”,教師不是“喂細喂全”,而是“牽線搭橋”,學生也不是被動“填飽”,而是主動“覓食”;“7:3”課堂講課討論比,課堂不只是“一言堂”式傳播知識,而是“群言堂”式探究問題與分享智慧;課程考核除了卷面、作業外,增加辯論式對壘答辯環節,任課教師當評委。
“迭代”探索中國計算機科學家培養模式
在ACM班自主、自由的氛圍里,追求極致漸漸成為一種共識。2007級ACM班校友張偉楠回憶,大一暑假,零計算機背景的他被安排在交大中心集中訓練算法和編程;大二暑假,首次進入俞勇老師的Apex實驗室,主攻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方向,由此對搜索引擎產生濃厚的興趣;大三第一次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學會了如何獨立開展和表述自己科研的方法和能力;大四,爭取到了去愛爾蘭數字企業研究所(Digital Enterprise Research Institute)科研實習的機會。“每天把自己變得更強一點,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現在,張偉楠回到母校執教,成為上海交大致遠學院ACM班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我比學生們年長14歲,他們更專注,更以自己的興趣為驅動。”張偉楠看重教育理念傳承,他的課堂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師生交流,每天與學生至少交流20個問題……
ACM班培養學生的研究、實踐、協調溝通等綜合能力。2005年,在時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堅院士的大力推動下,微軟首開國內本科生實習基地,首屆ACM班三年級學生整建制赴微軟亞洲研究院開展為期三個月的科研實習,讓學生們得以接觸到最前沿的計算機科學,同時意識到未來作為一個計算機科學家的使命與職責。
此外ACM班還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國際交流經驗。2011年,ACM班作為上海交通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中的計算機科學班納入“拔尖人才培養特區”致遠學院。在致遠學院創院院長、時任上海交大校長張杰院士的邀請和大力推動下,圖靈獎獲得者、康奈爾大學教授John Hopcroft欣然加盟。Hopcroft教授在國內高校首次開設“面向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課程,在之后的十余年時間里,John Hopcroft每年都親自為致遠學子授課,共開設“信息時代的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學術前沿課程”等累計18門次,并出版了致遠系列教材,“學習如何學習,比學習本身重要”影響了一大批致遠學子。他還吸引并邀請了一批包括ACM Fellow、G?del Prize 得主在內的全球知名學者組成講座教授團,為致遠學生開設課程33門次。在他的推動下,上海交大與康奈爾大學簽署了人才培養的合作備忘錄,自2014年起開設康奈爾暑期學校,從此ACM班學生的大三暑研又多了一個選擇。
20年來,ACM班迄今已培養出640名畢業生,94%選擇繼續深造,直博率高達92%,33人已獲海內外一流高校教職,99%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工作。在校本科生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30余篇,三次捧起ACM全球總冠軍獎杯。從ACM班和ACM隊里走出了許多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優秀人才,比如斯坦福大學助理教授楊笛一,卡耐基梅隆大學助理教授、XGBoost 作者、TVM 發起人陳天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助理教授商靜波,南加州大學助理教授張家鵬,南京大學教授林冰凱,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林晨曦,第四范式創始人&CEO戴文淵,英語流利說CTO胡哲人,銳戰網絡創始人&CEO趙中毅,觸寶科技CDO任騰,餓了么高級副總裁羅宇龍,森億科技創始人&CEO張少典,墨奇科技CTO湯林鵬,前亞馬遜首席科學家、教你動手學深度學習的李沐等等,這批公司整體估值已超過千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03級ACM班的黎珍輝不到 5 年便取得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然而她卻在2021年攜全家回國,目前擔任杭州云棲工程院首席科學家,致力于“城市大腦”的研發,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構建未來城市的數字基礎設施,提高城市公共資源使用效率從而更好地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ACM班的成功經驗曾連續三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作為中國計算機杰出人才培養的成功案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