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銀行股里“挖呀挖”,私募大佬董寶珍被群嘲“苦命人”。
如今真是風水輪流轉,橫盤長達5年之久的銀行于近期迎來集體暴動,將一眾詆毀者摁在地上來回摩擦。
來看一下上漲有多瘋狂?
【資料圖】
今日,中信銀行(601998.SZ)、西安銀行(600928.SZ)相繼漲停,甚至連接近萬億市值的巨無霸中國銀行(601988.SZ)也漲停了,上一次如此瘋狂還要追溯到2014年大牛市。
此外,排行前13的ETF基金,銀行占據9個席位,非常罕見。
縱觀全年,銀行股早已不知不覺上漲許多。板塊今年累計上漲18%,其中中信銀行漲超50%居首,農業銀行漲超30%創歷史新高。沒想到,2015年追的高2023年解套了。
市場從冷漠到相信,銀行股發生了什么?一切都源于“中特估”這個故事。
眾所周知,銀行雖賺錢能力一流,但過去就是無人問津,市場長期給予低估值。這是因為:
一、銀行股沒有故事可講。
近年來銀行股業績增速僅為個位數。2022年整體營收、歸母凈利潤同比僅增0.7%、7.6%;2023Q1營收同比增長0.7%,歸母凈利潤甚至下滑,同比增長僅2.4%。顯然,銀行股缺乏成長力,沒有成長力等同于沒有想象力。
二、存在一個隱患。
銀行股一直與房地產高度綁定。而在2022年房企頻繁暴雷的背后,銀行的資產減值竟然沒有明顯提升,部分銀行甚至比2021年計提的還少。自行體會,這部分不展開了。
另外,我們知道股票的上漲源自資金的推動。來看看大資金是如何對待銀行?
在今年一季度,公募大幅減倉銀行,配置比例只有1.75%達到歷史最低。
也就是說,銀行還是那個銀行,基本面乏善可陳。只是如今有了“中特估”這個故事,突然間變得性感起來。再加上,機構長期低配,轎子很輕,輕輕松松便能拉升。
那么為什么市場愿意相信“中特估”?
本質還是因為美元霸權的落寞,以及人民幣的崛起。
一個顯著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拋棄美元。近段時間,財政部長耶倫警告,美國可能最早6月1日達到債務上限。一旦美債違約,損失將難以估量。似乎除了提高債務上限以外,根本沒有別的選擇。但誰又為提升的美債額度買單?
過去美股能長牛多年,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元國際地位難以撼動。而如今美元的地位根基開始動搖,第二大經濟體崛起。只有我們自己的貨幣逐漸被全世界認可,我們所認為的核心資產才能得到特色估值,這就是所謂的“中國特色估值”,全世界獨一份,沒有哪個國家能替代。
而對于銀行,其一代表國家信譽,其二在行業內具有一定壟斷性質,其三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大。要知道,A股上市銀行在2022年賺了超過2萬億,占據A股市場近40%的利潤,但市值只占10%。
這不妥妥符合“中特估”。
另外,在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背景下,潛在的資產荒即將來臨,市場要開始重新尋找安全又穩定的資產,于是高股息標的成為資金流入首選。而銀行股股息率普遍大于6%。雙重邏輯下,市場high了。
有分析師搖旗吶喊,銀行股將會成為本輪基本面最扎實的中特估,2023年銀行股的行情可能會超出所有人預期。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買債券不如買銀行,第一步消滅1PB。
你要說銀行股的基本面改變了么?事實上并沒有。但何為“中特估”?似乎成了股價低位、估值低、分紅高的標的的代名詞。要知道,A股每一輪大行情都需要配套一個前所未有的名詞。中特估故事能講多久,或許銀行能走多遠。
來源:泡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