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連年升高,燃油車市場份額也將持續下降,一向以油車為銷量主力的汽車品牌,將面臨著不同程度市場份額的下降。顯然,新能源產能擴張與燃油車產能閑置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合計4089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52.47%。而截至2022年底,車企產能TOP20產能合計為3749萬輛,占總量近九成,但是整體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卻低于50%。
(資料圖)
來源:晚點LatePost
這也意味著,歷經多年持續快速增長之后,傳統燃油車企將面臨產能過剩。以前我們曾經是“歐美日德韓中”六分天下,但到今天已經是中國品牌坐擁半壁江山,中國品牌的產品結構也從原來的低端低價產品到中高端的快速滲透,并在下沉市場加快取代二線合資品牌燃油車。
因此,我們會看到“長安福特削減百萬產能”、“廣汽三菱長沙工廠停產數月”、“北京現代出售工廠”、“上汽大眾安亭第一工廠永久停產”、“悅達起亞啟動輪休計劃”等現象。
不僅是這些二、三線的合資品牌,即便像豐田、本田這么保守的合資品牌,如果不能積極應對新能源轉型,未來幾年可能會出現大量閑置產能。調查顯示,到2030年預估包括大眾汽車、豐田汽車和通用汽車等十家主流車企,將有三分之一的內燃機汽車產能可能會最終閑置。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車產業興起,在技術、產品、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創新,發展勢頭強勁。即便如此,1-4月整體新能源的產能利用率卻下滑到69.4%的水平。
來源:電動汽車觀察家
而專注于新能源的兩大巨頭比亞迪和特斯拉,今年也罕見地進行了產線升級和改造,這也說明在如今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產能利用率同樣也是頂流車企的一個隱患,更不用說其他的新能源品牌。
整車的產能有過剩的風險,新能源的關鍵零部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就在近日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新能源方面從過去少電、缺電、貴電今年迅速轉換為產能過剩,我們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求的動力電池產能約1000GWH,目前行業的產能已經達到4800GWH,產能出現嚴重的過剩。”
不僅燃油車、新能源車、新能源零部件的產能有過剩的風險,汽車行業的盈利性也在進一步削弱。要知道,中國有100多個乘用車品牌,而實際上真正盈利的新能源品牌也就幾個,兩極分化相當嚴重。這時候,國內汽車市場似乎真的到了優勝劣汰,重組兼并的時刻。
當然,國內乃至全球的汽車市場的愈發復雜和激烈,新一輪的產能整合改造已經逐步逼近。目前格局未定,誰能在這場轉型整合的戰役中,樹立起新的行業地位呢?咱們走著瞧。歡迎關注“車域無疆”,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原文標題 : 中國汽車產能過剩,車企“兩極分化”嚴重,是時候兼并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