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工程建設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風險逐年增高。目前正值主汛期,極端強降雨天氣增多,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6月24日,因連續多日降雨,加之斜坡前緣開挖切坡,導致武隆區白馬鎮魚光村白馬航電樞紐工程螃蟹溪渣場發生變形險情。
為深刻吸取相關事故的經驗教訓,切實避免因工程建設活動誘發地質災害,近日,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應急管理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市交通局、市水利局五部門聯合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門舉一反三抓好工程建設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壓實防治責任各區縣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屬地責任,建立責任清單,細化防治任務、規范工作流程,確保事事有人抓,切實抓好本轄區工程建設領域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要明確各部門職責邊界,統籌組織好各部門履行行業監管責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嚴格落實屬事職責,細化明確責任到崗到位到人,切實肩負起行業領域地質災害防治職責。要督促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落實好防災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關于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員工作制度的通知》的要求,落實企業地防員,加強施工區域及周邊排查、巡查和監測等防范工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加強多跨協同,強化督查檢查
各區縣要高度聚焦各行業領域在建工程的監督管理,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多跨協同工作機制,加強聯合督查檢查,將不當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納入專項整治的重點。重點檢查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開展情況及防治措施落實情況、地質災害防治“三同時”制度落實情況、建設單位質量安全首要責任、參建單位主體責任落實情況,以及危大工程管理、安全生產“日周月”隱患排查和自然災害防治“日周月”隱患排查監測等制度執行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建立責任清單、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改意見,并適時開展“回頭看”。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建設工程項目,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并責令停工整改。要加強督辦問責,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履職不到位、失職瀆職的按規定嚴肅問責。對因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依法追究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
加強全過程管理,實施閉環管控
各區縣要嚴把項目立項、選址、設計、施工、驗收中的地質災害預防審批關,將工程建設活動中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貫穿始終。項目立項階段,要加強項目選址論證和規劃方案論證,盡量避免在地質災害極高、高風險區和高易發區規劃建設大挖大填項目,并落實《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開展項目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強項目建設誘發地質災害風險評估。項目設計階段,要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納入項目總建設方案一并實施。項目施工階段,要對實施爆破、挖方、填方、削坡等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的工程建設活動采取可靠的預防措施,避免大開大挖,科學、合理選擇臨時工棚等設施搭建場地,遠離地質災害隱患等危險源。
加強排查整治,消除安全隱患
各區縣要以工程建設場所為重點區域,以工程施工期為重點防范期,開展工程建設領域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排查整治。
房屋市政工程重點排查切坡挖腳、明挖暗挖、填方堆載區域以及沿江、臨河、臨崖等區域內是否存在地質災害風險隱患。交通建設工程重點排查項目部及施工駐地,預制廠、拌合廠、鋼筋加工廠等“兩區三廠”,路基高陡邊坡、隧道洞口邊仰坡、橋梁墩臺、抗滑樁和高填方、施工便道(便橋)、取土場、棄渣場以及分散臨時設施等場所是否存在地質災害風險,特別是排查是否在陡坡、臨崖、危巖以及易發生泥石流、滑坡、洪水、落石等危險區域選址建設。水利設施建設工程要重點排查高邊坡、深基坑、特種設備作業及隧道施工等,重點關注蓄退水期間庫岸邊坡穩定情況,施工營房設施及渣場選址是否合理,是否避開地質災害威脅范圍。礦山開采工程要重點排查露天礦山的高邊坡和排土場、地下礦山的采掘工作面、礦房礦柱及采空區等部位及作業場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要重點排查治理對象典型變形特征部位,如滑坡體上地表裂縫、滑坡位移和建筑變形,危巖體的裂縫、臨空面和基座等,加強動態巡查觀測,實時關注監測數據變化情況。同時加強項目部駐地、工地工棚、施工道路、生活區等周邊區域地質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并落實相應防范措施。
對排查出的隱患,要立即制定防治措施,落實資金、人員,盡快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治,消除隱患。
加強監測預警和應急演練
各區縣要加強施工現場及周邊監測預警工作,動態掌握人工邊坡及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穩定狀況,對“不放心、不托底”的要安裝智能化監測預警設備,實時開展監測預警工作。施工過程中要及時關注氣象預警信息,認真研判強降雨期間安全施工風險,建立極端天氣下熔斷機制,當降雨強度和降雨量達到臨界值時,要求建設單位暫停施工,并組織施工人員臨時撤離避險,確保施工安全,確保不發生因地質災害造成施工人員傷亡。要結合建設工程項目實際,制定相應應急預案,預案中要明確地質災害風險隱患的位置、威脅對象、撤離路線、避難場所等,并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
來源:重慶應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