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7月7日上午舉辦的“主題論壇八:助力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加速構建ESG生態體系”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副會長趙揚表示,汽車企業在碳排放管理方面,如減碳意識、產業鏈協同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亟待補齊的短板和不足。
趙揚表示,環境保護是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自國家“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汽車企業積極響應,紛紛立下軍令狀,搶占新競爭優勢的機遇期。從2022年國產乘用車雙積分的表現來看,好于目標的23%,效果非常明顯。但是在碳排放管理方面,如減碳意識、產業鏈協同等方面,依然存在著亟待補齊的短板和不足。在國際市場上,以碳足跡為核心,綠色環保要求日益提高,全球汽車業對汽車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日益提升。本著打造汽車強國的目標,中國汽車走向國際市場并取得一定份額,這是汽車強國的必經之路和目標。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的不斷增大,比如今年1-4月,中國汽車企業出口新能源車達到52萬輛,對中國汽車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1%。而比利時、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等歐洲國家已經開始出現在排名在前的市場名單里,這是燃油車的傳統市場所表現出的不同特點。隨著諸如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等相關政策法案落地,這些都要求汽車企業迅速行動起來,補強短板、加強薄弱環節。
趙揚認為,應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通過推廣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車,可以減少尾氣排放并降低車輛的碳足跡。同時,還要關注整車制造過程中的環境影響,推動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強對報廢車輛的回收利用,減少產業鏈終端環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還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近兩年來,我國汽車產業鏈經歷了極大的挑戰,除了要采取新技術、優化庫存等等措施化解風險之外,供應鏈企業要積極配合上游企業開展減碳工作。
此外,人才是推動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人才隊伍的建設便顯得尤為重要。趙揚表示,應當加強汽車從業人員在可持續技術、綠色制造、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領域的培養,提高專業素養及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而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結構和體系。按照工信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未來新能源汽車人才凈缺口是103萬人,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缺口3.7萬人,汽車行業技術人才、數字化人才非常緊缺。未來中國汽車海外事業發展肯定是要在海外市場實現生產、銷售,因此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凸顯其重要性。要積極參與國際汽車行業的交流合作,吸引國際人才和經驗,借鑒國際先進的可持續發展實踐和技術,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分享經驗和資源,促進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共同推動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