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珍珠港事件中日軍戰術有何失誤?史學家曾經總結出幾條。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失誤是,日軍的攻擊目標不夠全面。日軍堅持攻擊的重點是美軍航母,于是在制定方案時,將90架轟炸機擔當首次攻擊航母的主力。第二波攻擊的任務還是以伺機炸沉航母為目的。但是,日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美軍航母根本不在港內。
還有就是日軍止炸艦船而沒炸船屋。如果船屋被炸毀的話,美軍僅存的艦船將無處停泊,大量毀傷的艦船也無處修復。這一點可以理解,必定船屋非常堅固,很難炸毀。但是,日軍也沒有炸掉珍珠港5英里以外山上的油庫。
美軍儲存在珍珠港有450萬噸重油。如果珍珠港的工廠設施和重油全毀了會怎樣?用尼米茨的話來回答,日軍把攻擊目標集中在艦艇上,完全無視了機械工廠,對于修理設施也沒有出手,對港灣內儲藏的450萬噸重油也視而未見。沒有了這些燃料,艦隊在幾個月內將不能發動任何作戰行動。這只是一方面損失,如果日軍轟炸油庫,燃燒起來的450萬噸重油之火,是很難撲滅的。這場火能徹底燒毀珍珠港,要重建這個軍港,沒有幾年是不可能的。那么,日軍為什么沒有轟炸這些油庫呢?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以6艘航母,350余架飛機向珍珠港發動奇襲,在2個小時內,先后炸沉炸傷40余艘美軍艦艇,以及200多架飛機,導致兩千五百名士兵陣亡和一千多人受傷。
珍珠港事件中,美軍雖然損失很大,但比較幸運的是,美軍原本駐扎在港內的3艘航母,因為恰巧不在港內而得以保全,為美軍太平洋艦隊保留住了基本骨干力量。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珍珠港上的船塢和修理工廠,以及一個存儲有450萬噸重油的油庫也未受損,這些都在后來被證明是日軍此次奇襲戰中的敗筆。因為這些戰略資源,使得美軍在短時間內就恢復了珍珠港運作,并以此為前進基地,對日本海軍展開了反擊作戰。
這一切均拜日本海軍所賜。日本海軍在完成前兩波攻擊后,目標定位船塢和油庫的第三波攻擊也已經準備就緒,但卻在行動之前被突然叫停。日本突擊艦隊指揮官,南云忠一在這場戰役中表現得過于小心翼翼,他始終對消失的美軍航母心存擔憂。他認為日軍已經贏得了一次全面的勝利,但是位置已經暴露,極易遭受到美軍航母及潛艇的報復性打擊,因此沒有必要再為擴大戰果而承擔更大的風險。
這看似萬無一失的舉動,卻被史學家認為,日本錯失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這可以說改變了戰爭的進程。日軍只需炸毀那個450萬噸的巨大油庫,就能徹底將珍珠港化為焦土。屆時,美軍將只能后撤到3500公里外的圣迭戈去,喪失掉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那樣后果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