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是小麥赤霉病常發重發區,如何確保今年夏糧生產首戰告捷?該省把小麥赤霉病防控作為春季農業生產重中之重,納入市、縣、鄉三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內容, 建立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具體抓的工作機制,推行“結果導向、掛圖作戰”多方面發力。記者日前在一線采訪發現,今年小麥赤霉病防治涌現出不少新變化。
科學防控引入數字化管理
“由于今年的氣象年景十分利于赤霉病侵染,防控壓力超過歷年,為確保防控措施落實到戶、技術措施落實到田,農技人員全部深入一線開展赤霉病防控技術包保活動,推動赤霉病防控工作落實落細。”連日來一直帶隊在田間地頭督導的宿州市植保站副站長朱德慧介紹說,他們依托全國植保能力提升工程和全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風險監測項目建設11個農作物病蟲害智慧監測網點,開展數字化精準監測,指導赤霉病精準防控。同時市、縣、鄉成立網格化包保組1612個,借助省級平臺對防控過程全程進行監督。通過近年強抓赤霉病防治工作,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都成為植保員的好朋友。這些主體的小麥田成為植保站的“編外監測點”,促進病蟲情報更加準確;另一方面,主體們的防控意識、防控水平也越來越高,有利于赤霉病防控工作確保防效。近幾年,無人機防治病蟲害的普及,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投身農業,解決了病蟲害防治不及時、不精準的難題,這也是全市700多萬畝小麥能夠確保在“窗口期”完成防治任務的底氣。
(資料圖片)
“從 4 月 1 日起,采取掛圖作戰的方式,全面調度各地小麥赤霉病防控資金保障、植保機械投入、統防統治面積、防治組織投入以及防控進度等情況。從4月11 日起,以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指揮部辦公室名義,對資金投入、防控進度等實行日調度,并每日通報給各地政府,指導各地壓實赤霉病防控責任和防控措施。今年防治工作中,我們重點加大了綠色植保技術的推廣。”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負責人介紹說,要求各地全面摸清所轄區域內的統防統治組織和高效植保機械情況,充分發揮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在防控赤霉病中的作用,抓住抽穗揚花窗口期,大力推行統防統治,確保主產縣覆蓋率達80%以上。同時,加強統防統治組織作業管理,建立防治服務檔案,通過“安徽省病蟲疫情信息調度指揮平臺”對無人機等防控作業質量實行全程監管。
種糧大戶兼職植保成風尚
亳州市譙城區小麥種植面積136萬畝。記者在大楊鎮高楊行政村羅莊看到小麥長得密集齊整,淡淡的麥花香散發在空氣中。“我們祖祖輩輩就靠種糧食吃飯。所以把糧食看得比什么都重。你看政府不僅免費提供防治藥劑,還貼補每畝4.5元的飛防補貼。我的小麥純利潤每畝能收入400-600元。”鴻順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羅賢海介紹說,自己種植1100畝小麥麥子,加上還為周邊的幾個村托管了15000畝小麥。所以自己購置了5臺無人機,用四天時間就能防完一遍。趙橋鄉趙橋集村的焦魁是當地的種糧“明星”,同時身兼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說,自己種植1030畝小麥,合作社擁有37架無人機,今年已開展統防統治20多萬畝。他說:“以前認識程度不夠,不重視赤霉病防治,不知道什么時候打藥,還沒有抽穗就開始打,錢浪費了還沒有起效果,現在技術人員指導到位,種植水平高,比普通大戶還要每畝多收200斤麥子”。這兩年,小麥價格的節節攀升讓當地種糧大戶嘗到了甜頭。他們抓小麥赤霉病防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大大提高,同時也示范引領當地小農戶高度重視防控工作。
據悉,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成立7個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指導組,包保15個小麥生產市,在防控“窗口期”開展不少于3次的技術指導服務,通過實地查看、走訪農戶等形式, 看麥情、訪民情、解難情、報實情。采取全面實施“行政人員+技術人員+防治隊伍”的“三位一體”網格化包保模式,全省成立包保組9356個;采取村組網格員全程參與進行防控過程監督。按照“防住為王、結果導向”的要求,以防效論成績。對于防控效果不理想,出現小麥赤霉病病穗率、病粒率和帶毒率超標的地區,將全面復盤,倒查追責。采用平臺開展防控第三方監管、遙感開展防控效果評估。
綠色藥劑采購防治率提升
在五河區縣澮南鎮黃圩村的萬畝綠色防控示范區,麥穗剛剛開花。一對父子正在緊張地進行植保作業:父親配藥兒子飛防,兩個人配合得有條不紊。專程請假回家幫助父親飛防作業的朱克劉告訴記者,今年花了6萬多塊錢買了一架大疆T50無人機,自學了飛防技術。4月初又在當地植保部門組織的培訓會上進行了專業學習,取得了上崗資質。父親種了500畝小麥,政府免費發放了高效防治藥劑,一天就可以打完。
五河縣小圩鎮大圩村的禾苗植保合作社理事長黃國斌忙得不亦樂乎:清晨5點多鐘,6個飛防組、12臺無人機、8臺自走植保機、30多號人全部出動到各個鄉鎮進行赤霉病飛治。為了爭分奪秒,合作社派人把中飯、晚飯都直接送到田間地頭。4月23日要結束第一遍打藥。今年蚌埠五河縣下了“血本”投入小麥赤霉病防治,采購的藥劑全部在省植保站推介的6種高效藥劑名單之列。“往年用的藥劑一畝地要用160至180毫升,今年采購使用的高效藥劑只要45至60毫升就可以了。而且不僅有防治赤霉病的功效,還能兼治防銹病、白粉病,可謂一舉多得。減藥減水后,無人機的作業同時提速高效了。”黃國斌介紹說。
“今年小麥赤霉病防控現場會首次以市政府名義牽頭召開,紀委、監委作為參與部門派專人參加。分管市長當場要求:有發病的縣區,紀委監委必倒查、必追責。所以誰也不敢掉以輕心。”蚌埠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趙入德告訴記者,小麥赤霉病防治各級都壓實了責任,不允許任何環節出問題。
加快黨組織領辦植保合作社
“我家只有5畝6分地,還分散在三塊田里。以前小麥赤霉病防治期,我都是自己買藥水、背個噴霧機自己打。這兩年政府購買服務幫助我們農民進行防治。到了時間,就有專業的植保組織整村進行飛防植保作,不用問不用管就把你家的地給干了,省心省事多了。” 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竇莊村村民武貝貝告訴記者說。
政府統一購買服務,既給小農戶節省了麻煩,對大農戶而言更是省錢省力。當地的種糧大戶侯孝信在竇莊村種了一千多畝小麥。飛防組織當天正好給他家的地打第一遍藥,侯孝信也在一旁打下手、幫幫忙。“這些年,種糧政策好,趕上了好光景。”他介紹說,兩次赤霉病防治,就以最便宜的一畝地15元錢來算,最少給他省了3萬多元,真正是節本增效。
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縱樓村書記趙忠奇介紹說:“以前我們本地沒有專業的植保防治機構,每到赤霉病防治窗口期,都是請河南、山東等地的植保組織過來作業。植保過后的售后服務很難保證。從去年開始,為了鼓勵和扶持本地農業發展,同時增加村里的集體經濟收入。我們村里率先成立了淮北市杜集區牧農植保專業合作社,這也是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赤霉病防治統一采購本地植保組織服務。這樣,效率上得到提高,同時植保服務的質量問題可以追溯。”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