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算得上是“貓科動物大國”,全世界40種貓科動物里面,生活在我國的就有13種,從大型的虎豹到小型的兔猻均有。
你知道嗎?在我國的眾多野生貓科動物里面,哪一種的分布范圍最廣、數量最多呢?就是豹貓這種小型的貓科動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間,據專家估計,豹貓的數量不少于100萬只。
當下雖然豹貓的數量不能與此前相比,但較于其他的野生貓科動物,豹貓的數量依舊排在首位。它們的適應能力很強,從溫暖濕潤的南方,到寒冷干燥的北方均有分布。
(資料圖)
自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的發展速度是空前的,而野生動物的消失速度也是空前的。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導致大量野生動物棲息地縮減、喪失,總體上呈現出人進獸退的趨勢。
城市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就像是禁地一般,無法生存。然而有一些動物,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適應了城市,甚至少數在城市扎下根來。
比如北美的郊狼,以及我們所提到的豹貓,就是這么一類動物的代表。拿豹貓來說,即便是深圳這座大城市,也有它們的身影。
與家貓相似,但豹貓更兇猛
近日,深圳經歷了一場暴雨,市民黎先生在路過南山大沙河公園時,突然間發現路邊有些異樣,只見一只小動物蜷縮著身體,身上的毛發顯然已經被雨水打濕了。
遠遠看上去,這只小動物像是一只大老鼠,可走近一看,發現是一只不同尋常的“貓”。它身上的斑紋十分特別,與一般的家貓不一樣,有點像豹子的斑紋。雖然這只“怪貓”很小只,但眼神卻充滿野性,看起來相當兇狠。
當時這只“怪貓”身體比較虛弱,黎先生便將其帶回救助,事后才得知這根本就不是一只普通的貓咪,而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
豹貓在我國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小型貓科動物,它整體上長得跟家貓很相似,但豹貓的身體結構更加纖細,四肢比例更修長,性格也更兇猛。
其成年之后的體重一般為1.5-5公斤,身上長有漂亮的斑紋,形似我國古代的銅錢,因此豹貓也被人們稱作“錢貓”。豹貓南北都有分布,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個體會有一些差異。南方種的毛色主要為淺黃色或者淡褐色,而北方種的毛發基色偏灰白。
豹貓的典型特征就是眼角內側有兩道黑紋延伸至耳基部,內側眼角有兩道白色條紋延伸到鼻部。
擅長爬樹能游泳,也會偷雞吃
多數貓科動物都是全能型的獵手,豹貓也不例外,它擅長攀爬,在樹上如履平地。盡管它們是陸地上的捕食者,但日常有相當多一部分時間是待在樹上的,甚至能夠在樹上捕獵小鳥。
豹貓也很擅長游泳,它們常在河邊或者池塘等有水的岸邊活動。一方面是靠近水源的地方,小型哺乳動物的數量比較豐富;另一方面,生活在水里的魚、螃蟹等,有時也會成為豹貓的獵物,它們偶爾是能捕捉到魚的。
豹貓多采取伏擊的方式狩獵,主要捕獵各種小型嚙齒動物、蛙、蛇、蜥蜴等。在其飲食結構里面,鼠類占據了絕大部分,算是“鼠輩”克星。
在我國一些鄉村里面,豹貓也被稱為“抓雞虎”,為何會有此稱呼呢?這與豹貓的一個習性有關。
豹貓雖然主要生活在山林里面,但一些林緣村寨附近的豹貓,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它們會趁著夜色,偷偷潛入村莊,然后盜食雞鴨等家禽,本事不輸黃鼠狼,豹貓因此得名。
適應能力強,深圳也有不少
豹貓是林棲型的野生貓科動物,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它們能在山地林區、郊野灌叢、濕地草原等多種類型的環境下生存。
對于豹貓來說,城市并非不可涉足的地方,事實恰恰相反,城市儼然成了豹貓新擴展的地盤。就拿深圳來說,豹貓的數量就不少,在城市公園、景觀濕地里面,常有豹貓出沒。
比如人們就多次在深圳楊梅坑、塘朗山、華僑城等地方看到豹貓的身影。由于豹貓跟家貓實在是太像了,所以不排除有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地方看到過它們,只不過將其認為是普通的流浪貓而已。
作為生態系統下的小型捕食者,豹貓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它的存在,能抑制著小型哺乳動物的種群發展,對維持生態平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對于深圳來說,豹貓也是重要的保護對象,甚至成了這里的城市生態名片。
為了更好地保護豹貓,減少路殺對豹貓的影響,深圳甚至為它們特意造了一座“橋”。在連接大鵬新區和南澳的坪西公路上,有一座被植被覆蓋的高架橋,就是一道供豹貓等野生動物行走的生態廊道。
它將原本被道路分割成兩塊的棲息地重新有了連接,增加了原本獨立的兩個區域種群之間的交流機會,對于豹貓及其他野生動物的保護,無疑是利好的。
隨著生態建設的成效逐漸顯現,以及動物保護意識漸漸深入人心,相信豹貓的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多,屆時人們發現它們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其實有些野生動物被人們當成是家養寵物的現象并不罕見,除了豹貓容易被當成家貓之外,比如在上海,有一種叫貉的犬科動物,也容易被人們當成流浪狗。所以在這里勸誡大家,在外面見到一些比較獨特的小動物時,最好不要帶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