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資料圖)
出品|搜狐財經
作者|李保銘
編輯|吳亞
曾稱董明珠揚言“一定趕超小米”的格力手機,近期卻被傳出“團隊解散”消息。
5月19日晚,有媒體報道稱,“格力已解散手機核心團隊,后面應該不會再做手機了。”消息一經傳出,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格力方面當晚緊急回應稱“研發持續進行中。”
公開資料顯示,格力所造的手機第一代產品于2015年亮相。此后至今,格力手機在8年時間里推出了6代產品。而在2014年到2021年年報中,格力均有提及自己手機業務的發展情況;到了最新的2022年年報,卻未提及手機業務。
過去因為董明珠的自信發言,外界一直對格力手機抱有較高期待。而不僅僅是格力,事實上在家居企業熱衷做手機的年代里,海爾、海信、TCL、長虹等老牌企業都卷起了“造手機”的浪潮中。
只是,他們似乎都存在相似的困局,其中最重要的困局之一便是產品配置弊病導致的“低配高價”,由此也或多或少的影響了產品的銷量表現。
格力手機走過第八年:歷經6代產品,2022年年報不再提及
“格力手機研發持續進行中,TOSOT G7是格力第六代手機,且與格力+智慧家居結合。”這是公開報道中可見的格力對“手機團隊解散”的官方回應。
搜狐財經在“格力董明珠店”微信小程序上搜索“手機”二字,出現四個型號的TOSOT G7(大松5G手機),包括8+256G的灰、白兩款及8+128G的灰、白兩款,分別賣3099元和2959元,截止最新它們的出貨量分別為5150+件、2040+件、1070+件、370+件,共約8640+件。
(圖片來源:“格力董明珠店”微信小程序)
搜狐財經通過在天貓“GREE格力官方旗艦店”及京東“格力京東自營官方旗艦店”檢索發現,天貓店目前仍在售賣一款名為大松TOSOT G7型號手機,但最近的評價記錄是在9個月之前,UI界面的銷量數據顯示,這款手機的月銷量為0。
而在京東店,進入店鋪后以“手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界面顯示為“很抱歉,未找到符合的商品。”
今年已經是格力手機業務走過的第八年,最早在2015年3月時,董明珠對外宣布格力將進軍手機行業。
格力電器當時的證券事務代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曾稱,“格力做手機主要是為了布局智能家居。”
在2015年年報中,格力表示公司已經建成了“e+e”智能環保家居系統,以“格力路由器”與“格力手機”承載的“格力智聯APP”為控制中樞實現互聯互通。
這份年報中,格力還將格力手機的研發放入了2016年工作重點的第二條,僅置于空調業務之后。這一年,格力產出的第一代手機面市,以董明珠的頭像作為開機畫面。
到了2016年,格力手機已經迭代到第二代并開始實現量產,5.5寸屏二代手機及6寸屏三代手機還在繼續研發。
接下來的2017年,格力在年報中稱公司將手機業務線擴展到自有銷售渠道建設和提升市場競爭力方面;手機業務的工作重點還轉向了手機自動化生產線建設方面。
這一年的6月,格力第3代手機“色界”手機上架,定價升至3200元。到了2018年,格力手機經過前期的品牌研發和渠道建設,開始與智能家居業務相互配合。
在2018年年報中,格力表示,“手機更新迭代速度,結合智能家居生態,打造具有格力特色的物聯網手機。”
此后幾年,格力的年報中對手機業務一直延續此種表述。其中,在2020年格力手機啟用了“大松”品牌。前述“格力董明珠店”在售的格力TOSOT大松手機G7就隸屬于這一產品線。
到了2021年,是格力的年報中最后一次提及手機業務。那時,格力指出,“自主研發的第二款 5G 手機上市,搭載自主研發的Halo UI 6.0操作系統,可聯動格力智能家居設備。”
從格力電器的歷年年報,也可以看出格力對手機戰略定位的變化。在格力的規劃中,其希望打造“物聯手機”,而手機業務也普遍被行業視為格力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不過,在今年4月底發布的2022年年報中,格力已經沒有提及到“手機”二字。
家居廠商難做手機:“低配高價”的困局
不僅是格力,在家居企業熱衷做手機的年代里,海爾、海信、TCL、長虹等老牌家居企業都卷起了智能手機。
IDC數據顯示,2010-2022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從2009年的1.73億臺增長至2016年的14.73億臺,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0.7%。
不過,自2016年數據達到頂峰后,便不再繼續增長,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呈現在波動中下滑的態勢。
(圖片來源:IDC數據)
各家廠商普遍是在智能手機蓬勃發展的時期入局的,比如TCL目前手機業務也是其重要的營收來源之一。
2014年,TCL通訊的全年收入同比增長60.3%,凈利潤同比增幅也高達240.6%,成為TCL集團中成長最快的子公司。
到了2015年,TCL全球手機銷量位列全球第五。但隨著市場遇冷,2016年以后,TCL的手機業務銷量的不斷下滑。到了2017年,TCL決定拋售旗下手機業務子公司TCL通信科技49%的股權。
康佳、創維等家電企業也曾涉足手機業務,但隨著手機移動化風潮,傳統手機業務已無法滿足用戶需求,這些企業的手機業務業績受到影響,勢頭漸漸減弱。
海爾也曾在2012年推出海爾勁-Zing等智能手機產品,海信也曾于2020年推出搭載支持主流5G頻段、采用展銳虎賁T7510芯片的F50+智能機。
整體來看,格力等家居企業做手機存在相似的困局,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產品配置弊病導致的“低配高價”。
比如2015年,格力推出的第一代手機售價1599元,因為搭載驍龍410處理器被冠以“配置不高”的印象,與當年上市同樣搭載驍龍410的OPPO A31等產品僅售價千元相比,被質疑性價比低。
而在2014年底上市的魅藍Note配備了驍龍615八核處理器,最高售價也僅1099元。
(圖片來源:魅藍官網)
而目前仍在售賣的格力大松G7,也存在“割韭菜”質疑聲。在媒體平臺上,有網友指出,“大松G7和魅族18X配置差別不大,但價格卻相差較多。”
具體來看,兩者均搭配高通驍龍870芯片;影像配置方面,兩者均采用“6400萬像素主攝+800萬像素廣角鏡頭+200萬像素景深鏡頭”的“三攝”方案,但魅族售價僅為2599元,低于格力2959元的售價400元。
此外,多個廠商將手機業務“連接智能家居”的賣點也被網友質疑。例如,如果智能家居產品僅限定用戶使用某一款手機產品,又會有多少用戶愿意為智能家居產品買單?
而與家居企業切入手機品類的窘迫相反,手機廠商切入家居品類卻往往如魚得水。比如,從2013年開始做智能家居場景的小米,到了2022年年底產品已超過1000項。
“做家電”和“做手機”是一套業務邏輯嗎?行業對這并無統一的看法。無論是從產品本身的競爭力,還是運營團隊的專業性,這或都是未來企業們仍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