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道諸葛亮的神機與妙算。鮮有人知道,這位鼎鼎有名的人臣,將樂毅奉為圭臬。俗語說,惺惺還由惺惺惜。
【資料圖】
諸葛亮對樂毅的崇拜情結正基于此。諸葛亮的人生,把軍事才華推向巔峰;而樂毅的人生,書寫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如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之間尋覓知音,樂毅以無與倫比的戰績,打動著諸葛亮愛才惜才之心。
戰國時代的版圖,隨成王敗寇之原則,不斷地更新迭代。樂毅就在烽火歲月中呱呱墜地,他既是魏國家族的后代,又是趙國一統下的子民,身上早已打上雙重國籍的烙印。
其家庭背景也很不一般,從根脈上追溯,魏國名將樂羊是率先垂范的祖輩,在戰國初期執掌魏國軍印,于殘酷的軍事斗爭中,一舉拿下了中山國。
樂羊履立軍功的同時,也得到了豐厚的獎賞,靈壽一度成為他的封地。然而,人無長形,水無常勢,這塊封地被趙國截取收納。
至此往后,樂毅家族便在趙國土地上謀生存、圖發展。在魏、趙兩國文化的熏陶下,樂毅從小就耳濡目染,接受著代際傳承的正統兵法。憑借開悟的天性和渴求好學之心,家族為其精心栽培、奠下軍業。
所謂時勢造英雄,戰國時代的人們,在新舊思想的交鋒與滌蕩下,一次次改換道路,一次次改換門庭。正處于青年時期的樂毅,照樣深受歷史環境的裹挾與影響。
他過人的軍事決斷,得到當時趙國君王的青睞,理想如期照進了現實,他躋身為趙國臣子官宦中的一員。
可是好景不長,趙武靈王經歷沙丘之亂,國家政治變得動蕩不安、波云詭譎。為免遭不測,他不得不離趙赴魏。
青年樂毅投奔魏國,卻轉而追隨燕國,可見燕昭王招攬人才、長袖善舞。魏國以厚禮挽留樂毅,不曾想他倒頭來,還是脫離魏國懷抱。
樂毅的眼光已超越于當下,不拘泥于一時一地,他窺見燕昭王開明君之風,若為他正式得用,將來必成大器。
他的預想與燕昭王不謀而合,果不其然,對方大方提拔他為"亞卿"之職,軍國大事放心地交與處置。這一步棋,樂毅走得相當妥當。
古語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為與強中之手齊國相抗衡,燕昭王把這口憤懣之氣,足足憋了二十多年,忍辱負重且勵精圖治。
經樂毅不遺余力的幫助,無論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在面貌上皆有巨大改觀。終于在燕昭王38年的一天,向樂毅提出攻打齊國、為父報仇的請求。
樂毅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并與燕昭王分析攻伐齊國的策略利弊,舉薦出"一國攻伐,不如多國攻伐"的殺手锏,說服燕昭王采納與齊國爭鋒相對之國聯合共攻的計策。
樂毅于是大展拳腳、施展口才,與趙國趙惠王達成軍事聯盟,又作順水推舟之態,推動趙國以齊國之利為誘餌邀秦國參戰,楚國和魏國也相繼加入戰隊。
齊愍王在諸國心目中口碑不佳,自然成為眾矢之的。
樂毅的軍事頭腦已初露端倪,一邊被燕昭王封拜為上將軍,一邊手舉趙惠王托付的相印,帶著趙、楚、韓、魏、燕五國大軍,浩浩蕩蕩地前去與齊國齊愍王一決高下。
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更何況五國之兵力,足以威懾齊國的應戰。于濟水之西兩相迎戰,齊愍王由于寡不敵眾,只得攜殘部退守都城臨淄。
樂毅依舊在趙國生活,只不過穿梭于燕趙之間,為看望妻兒,為答謝燕惠王,致使燕、趙兩國保持和平友好關系。
曾經一往無前、意氣風發的樂毅,也在時光流逝中逐漸衰老,似乎還有一腔未酬的壯意,埋藏于內心深處,卻引而不發。
在與妻兒相隔兩地的歲月中,他獨自承受著無限凄涼與落寞,在自己構筑的精神王國里踽踽獨行,哪怕是無人了解與理解,并最終遺憾而終,亡歿于所投奔的趙國。
縱觀樂毅的一生,堪稱為傳奇。無怪乎諸葛亮為其權威背書。大丈夫當以驍勇之姿,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揮汗淋漓。以樂毅的軍事成就,當時之人難以望其項背。
諸葛亮為蜀國大業殫精竭慮,樂毅為燕國未來暗自焦心。樂毅是前輩,諸葛亮是后輩。
身為志向遠大的后生,理當對前輩事跡予以憑吊瞻仰、念念不忘。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其實是在以樂毅為榜樣,激勵自己身先垂范、造德功業。
樂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選擇乘勝追擊。在與謀士劇辛觀點分歧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倒逼齊愍王踏上逃亡之路。
事實證明,樂毅對勝數乃胸有成竹,一路上不斷地攻城略地,將齊國都城臨淄的金銀財寶,有如囊中取物一般,悉數收歸燕國所有,一律繳獲奉獻給燕昭王。
城池淪陷多達七十多座,齊國將近滅國之險。樂毅為燕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至于有宮和即墨兩座城池,雖未能如愿取下,但樂毅以"柔術之道",慰撫當地的民心民意,與齊國世閥相交與好,力圖從思想上感化他們,瓦解對燕國的敵意。
一代君王,一代臣子。樂毅在燕昭王的麾下,事業如日中天、轟轟烈烈。但等燕昭王兒子燕惠王繼位,卻又是有別于過往的另一番景象。
此人與樂毅素來不合、心有芥蒂,齊國大將田單正利用這一人際軟肋,派人設流言離間君臣關系。
宣揚樂毅因燕惠王在位不肯回國,用緩兵之計一味地拖延時間,一旦燕國更換了新將領,齊國將從此萬劫不復。燕惠王聽信流言,命騎劫為將軍,令樂毅回國。
樂毅并沒有服從命令,而是怕回國以身犯險,接著又開啟為趙國效力的生涯。
田單見燕惠王已調虎離山,燕國軍士發生內訌,人心不齊,遂瞅準時機展開反攻,借此殺除了騎劫,燕軍部隊大勢已去,再也沒有新生力量對付此戰。
田單依靠此舉擊退燕軍,全面收復齊國之境。
樂毅終歸是燕國不可多得的將才。燕惠王的昏聵糊涂,逼走了樂毅。為田單之徒所利用,對待此事又羞又惱,同時深恐樂毅率軍報復燕國,于是派人當面向樂毅發難,意欲激發樂毅報燕國之恩。
此時的樂毅聰明、清醒,一氣呵成《報燕惠王書》,將燕惠王駁斥得面有慚色,及時表達對燕昭王的感懷之情,維護自己作為人臣的應有尊嚴,敢向愚忠愚孝"說不"。
燕惠王再也不能刁難半分,還對留守燕國的妻兒妥善安置、照顧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