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關注進度條08:4500:00/08:45
(相關資料圖)
“我上半年就簽了40多位內地客戶。”香港一家大型保險的代理人林成如是表示。
數字的背后,是香港保險業新單保費的井噴。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內地赴港訪客的新單保費同比上升2686.4%。業界認為,香港保費出現大幅增長,主要是內地和中國香港往來便利后,所釋放出的大量投保需求。
低基數加需求釋放
“跨境人流恢復正常,釋放了壓制多時的保險需求,加上去年同期較低,今年首個季度,內地訪客的新增保費水平回升至96億港元,上升2686.4%,占香港個人業務總額的20.5%。”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介紹稱。
今年首季,內地訪客購買香港保單共計3.45萬份。內地訪客購買的保單約有97%是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即非一筆過支付)。從保險數量來看,終身壽險、危疾及醫療保險分別占已發出保單份額的56%、33%和5%。
不過,上述數字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2019年首季,內地訪客的新增保費數據為128億港元,占比為26.4%。疫情之前,內地客戶是香港保險業務的重要客戶群,一度占據香港保險市場1/3。
“雖然香港保險規模還沒有恢復到三年前,不過,我估計內地客戶的新增規模有望實現超越。”林成對今年業績充滿信心。
實際上,在香港全面“通關”后,保險業的觸底反彈行情就全面拉開序幕。
“香港保險業終于熬過了寒冬,有點回到4年前的感覺,近期內地客戶咨詢量很大。”在香港從業8年的保險銷售的陳非表示。
陳非團隊今年前3個月的業績已超過去年全年。不斷有客戶電話打進來。
現在,抓緊時間賣產品成為香港保險從業者的共識。他們最急迫的想法就是“把失去的時間贏回來”,甚至不少已轉行的保險銷售也開始陸續回歸。
“通關后,內地居民此前積累的外幣資產配置需求快速釋放,預計2023年香港全年內地訪客新單有望達到487億港元。”財通證券分析團隊預測道。
瑞銀表示,內地對境外保險需求強勁,2024年內地居民赴港投保金額或可回到2020年以前的高峰水平。
?冷卻數年為何持續升溫??
冷卻了數年的香港保險為何持續在升溫?
研究人士陳佳分析認為,香港保險業在亞洲和全球新興市場中起步較早,保險專業法律法規相對健全,產品設計針對性強、服務質效人性化高,保單拆分方便省心。?香港保險產品保費普遍較低、保障范圍較廣,尤其是在純保障型重疾險等領域依舊具備一定的性價比優勢。?“香港地區的保險公司可實現全球化的資產配置和風險分散,從而使得其能夠實現較高的盈利能力和分紅水平。”
長江商學院教授歐陽輝認為,?香港的長期保險業務主要提供保障型和投資型兩大類產品。?前者包括醫療保險、重大疾病保險、人壽保險和意外保險,后者則包括儲蓄分紅型保險和投資相連類保險,不同的產品種類能夠更好地滿足投資者不同的保險和投資需求。“香港的保險公司眾多,保險行業競爭激烈,投資者可以咨詢不同保險公司,以獲得最符合自身需求且價格最有優勢的產品。”
今年以來,香港保險公司打起“價格戰”——各大公司產品宣傳中都推出了優惠活動。
?其中,5年、10年期的儲蓄分紅險優惠較大,首年繳納金額繳費越大,保費回贈比例較高,甚至有產品回贈達到28%。?另外,保險公司也在鼓勵客戶進行一次性繳費,這樣保險公司也會給予額外的利息。
香港一家券商分析機構表示,香港保險業自2018年以來經歷五年低迷期,期內面臨包括產品結構變化、監管重置、傳統代理模式大規模重組,這都促使香港保險公司調整業務及進行改革。
?諸多風險因素需考慮?
保單井噴的背后,業內提醒投保人不能忽視投保存在的風險因素。
早在2016年原銀保監會就發布過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在上海錦天城(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謝奕思看來,該風險提示并沒過時。?香港與內地保險業務在適用法律、監管政策以及保險產品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
“目前,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單,需親赴香港投保并簽署相關保險合同。在內地購買香港保單,依然屬于非法地下保單,不受兩邊法律保護。”謝奕思稱,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了保險,如果跟香港保險公司發生糾紛,首先可以尋找香港保險業監管局、香港保險投訴局等機構進行投訴。如果對上述機構的處理意見不滿意,一般情況下,投保人需按照中國香港地區的法律進行維權訴訟。不過,投保人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爭議過程會相對較長,訴訟費用相對較高,面臨較高的時間和費用成本。
謝奕思提醒稱,?香港保險產品條款表達方式跟內地不相同,投保人需要認真閱讀保險條例,尤其要充分理解保險責任和理賠條件等重要內容,避免因為對保險條款理解不準確引發合同糾紛。?
跟內地保險一樣,香港保險中途退保時,投保人也只能獲得保單的現金價值。而且香港保險大多數長期期交保單在保單前期現金價值很低,前兩年甚至為零,部分保險產品要七、八年才能回本。客戶如果中途退保將承受較大的損失。
香港保險一般會在保單中列明退保條件以及遭遇的損失,投保者需要認真閱讀保單中的退保條約。香港保單一般也會提醒匯率風險。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的保單,賠款、保險金給付以港幣、美元等外幣結算,消費者需自行承擔外幣匯兌風險。
此外,香港保險的保費繳交與理賠提取一直是困擾內地保險消費者的主要問題。對于在香港投保而居住在內地的香港人或內地居民,保單現金總值取回以及賠償款項取回,只能悉數存入香港的銀行賬戶,難以匯入他們在內地銀行的個人賬戶,造成投保人或受益人在內地生活時,難以有效應用在香港取得的保單現金總值或理賠款項。
今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等部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加快在前海合作區等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
包括陳非在內的香港保險從業者,都在期待保險服務中心的落地,以提升內地居民赴香港購買保險體驗,更好地解決理賠后顧之憂。
香港保監局近期發布了《來自中國內地的潛在保單持有人須注意的重要經驗》一文,提醒來自內地的潛在的保單持有人注意三個事項。?具體來看,包括直接向保險人支付保費,而不是向保險代理支付;不要參與香港保險在內地的任何銷售活動;不要與銷售保險的無牌人士接洽。?
上述文章提醒說,消費者向個人保險代理支付保費,可能會導致資金無法按時(或有時根本無法)轉交給保險人。這可能導致保險被取消(或根本沒有生效)或在保單持有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其保單被提取自動保費貸款。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