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地鐵去找房、跟著地鐵去旅游、跟著地鐵找工作……10多年間,在乘坐北京地鐵通勤的日子里,我完成了自己的一件件人生大事,也見證了一座城市的發展。
從小地方來到大北京,最讓我驚嘆的是地鐵,那上天入地的小火車疾馳,載人奔向美好生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
2006年,我過了首都師范大學的研究生復試線,因為參加面試第一次去北京,借住在大學同學租住的小屋。見面第一天,她興奮地告訴我買到了二手地鐵月票,從此坐地鐵就跟不要錢似的。那時候,同學月薪3000元,每天能節省4元錢的地鐵票錢就如此欣喜,我實在不理解。不過,等我考取研究生,住進了位于西三環花園橋的學生宿舍后也就明白了。一個月320元的研究生生活補助,限制了我坐地鐵出行的愿望,更何況當時首師大附近也沒有地鐵站。
那時候北京地鐵只有1號線、2號線和13號線。準確地說,13號線不是地鐵,叫城鐵,它在地上跑,從東直門到西直門,再從西直門到東直門。13號線呈U字形,如果將環形的2號線和直線形的1號線組合成一個“小花籃”,13號線恰如籃子的提手。17年過去了,再看北京地鐵圖,小花籃變成了一朵綻放的花朵。而我,就是這朵花的忠實見證者。
我先是住在地鐵2號線阜成門站附近。畢業后,我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后又結婚,有了小家。住房42平方米,小兩居,乘坐一站公交車就可到地鐵阜成門站。我們都坐地鐵上班。先生在西北角的西二旗站附近,我在東南角的崇文門附近。每天清晨,我們鉆入地鐵阜成門站,然后在站臺告別,各奔南北。周末,我們就坐地鐵出去玩。地鐵附近的名勝古跡、公園街巷、美食小店、旅游打卡地,都是目標。地鐵線路在增加、在延展,我們的活動范圍也在擴大。接著,我們迎來了北京地鐵飛速發展的時代,一條接一條的地鐵線路開通運營。5號線和2號線交會于崇文門站,讓我下班后多了一條回家的路徑;8號線開通,青花瓷裝飾的站臺被我定格在青春相冊里;10號線先是一個半環,很多年后另外半個環才修好,給2號線外面套上了一個環;八通線在北京大東邊,開通后難有機會去坐;4號線由京港地鐵運營,車廂開關門有了“嘀嘀嘀”的急促提示音……
北京市郊鐵路S2線開通時,我們第二天就買票坐車去了八達嶺。17元,相較2元隨便坐的地鐵票價還是比較貴,但它縮短了去郊區的距離,省下了寶貴的時間。當時坐在我們對面的大哥是昌平人,一臉興奮地向身邊的孩子介紹這條線。火車到八達嶺附近,車子突然停了,過了幾分鐘,車開始倒著開。我們還在納悶,大哥的臉上已經寫滿自豪,他說這就是當年詹天佑設計“人”字形鐵路的地方。他說可惜沒帶啤酒和烤串,地鐵13號線開通時,他們村的人為慶祝能坐13號線進城,特地買了午餐和2元錢車票,來來回回坐了大半天的13號線。我們樂了,想想自己不也和他們一樣么?
二
要是將地鐵線路形容成藤蔓植物蔓延的枝條,那地鐵沿線就是枝條上生長出的葉子和花朵。跟著地鐵去找房、跟著地鐵去旅游、跟著地鐵找工作,我們也跟著地鐵換了房。北京四周生長出了幾座新城,天通苑、回龍觀、通州……我們沿13號線看了幾個嶄新的小區,我的“地鐵之旅”最后固定在13號線和2號線:為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我們在城里小房子和城外大房子的艱難抉擇中選擇了后者,而我付出的代價是每天約2.5小時的通勤時間。
家鄉親友知道我每天坐地鐵要那么久,感嘆“大城市有什么好”,我也感慨自己生命被無形縮短。不過,這也讓我得以有足夠充分的時間近距離觀察地鐵早、晚高峰時段的人們。
晚高峰,我站在地鐵13號線西直門站的站臺上,聽協管員舉著大喇叭喊:“往站臺中間走,兩邊車都一樣,有序排隊,注意安全,謝謝合作?!迸c早晨的安靜不同,晚高峰的地鐵車廂里氣氛稍顯輕松,或許還有疲憊,在城市某個角落里的溫暖小窩是人們此刻的目的地。接近冬至時節,白晝在下午4點就要開溜。一天工作后,迎接我的不是星光月明、風鳴蟲語,而是13號線沿途流光溢彩的夜景。黃色的路燈結成光鏈,汽車紅色的尾燈串成紅寶石項鏈,霓虹燈是城市的夜妝。風雨陰晴、艷陽冬雪,高樓日起、綠化漸佳,13號線沿途的風景隨著時光流轉變換。
早高峰的地鐵車廂里,總是很安靜。大家或低頭看手機,或閉眼打瞌睡,或者目光呆滯宛如夢中。坐著,站著,靠著,人們等待地鐵在時間的格子里準確到達指定點,也包括我。而我恰好要在早高峰的西二旗站擠車。據說,地鐵13號線剛開通的時候,你從西二旗站出來,會看到農田和村莊?,F在你出來,會看到騰訊、百度、聯想、快手……互聯網大廠在一夜之間都立在了西二旗。然后就是一群一群不知從哪里游來的年輕人,一團一團地擠出地鐵車廂門。早上,他們蜂擁而出;暮晚,他們蜂擁而入。
北京地鐵的節奏,每天都有1000萬左右的人在“遷徙”。人潮、人浪、人流,都是形容人多的時候其形態如流水奔涌的狀態。我能看到的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就是北京地鐵的早晚高峰了。不管是夏天薄褂單衫,還是冬日厚衣棉襖,大家親密無間、摩肩接踵,恨不得像罐頭里的小貓魚一樣,一個個被捋平直了壓在盒子里。
大城市,修多少條地鐵都不夠啊!
三
起初,我還嘗試過不同的地鐵乘車路線,不過精確計算時間后路線就固定了。糾結幾個月后,我適應了每天的通勤模式。起初,我嘗試在車頭車廂看地鐵司機開車,有御風飛翔的感覺,在車尾車廂看景物紛紛逃離視線,有穿越時空隧道的錯覺。起初,我還嘗試著打量身邊的人,想象著他們的故事。想想吧,這早高峰的地鐵車廂是何等熱鬧,一個巨大的思維情感匯聚地啊!昨夜的新聞在這里傳播,手機里影視劇中的悲歡離合在這里上演,最新的手游在車廂里被嘗新,還有各種美妙的旋律在人們耳畔。漸漸地,我也嘗試了我所觀察到的每一種乘車方式。讀書、聽音樂、打游戲、讀新聞、在家人微信群里發信息……當然,我還找到了一種少見的方式——寫作。
一天2小時,一周10小時,一個月40小時,一年480小時,10年4800小時。從2013年夏天開始計算,我乘地鐵通勤正好10年。10年間,我們一起建設小家,在各自崗位上奮斗。我的時間大部分用在扮演母親、妻子和女兒的角色上,幾無空暇,這4800小時則完完全全屬于我自己。在地鐵車廂不到1平方米之內,我有一方小天地。我可以精心思考當天的工作計劃、近期的家庭計劃,可以將車廂當作移動書房、影院。我追過熱播電視劇,讀過推理小說,學會了時新小游戲,聆聽過柴可夫斯基最動人的旋律,還寫了幾百篇小作文。寫什么呢?寫我一時一地的感受,寫我的成長經歷,寫我見過的人經過的事,寫我剎那間的思想火花和情感波瀾。我將地鐵小作文串連成章,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散文集。很慶幸,這4800小時,我與城市一起成長。
地鐵13號線正在建設復線,緩解郊區居民的通勤壓力,我也實實在在享受到了這項福利。早高峰時段,我時常能得到一個座位,晚高峰時段,我也能從容出站,因為地鐵昌平線接駁到了西二旗站,附近大廠的年輕人紛紛選擇去昌平住了。北京地鐵的乘車環境越來越好,最讓我感動的是,懷孕期間,每次在地鐵車廂里都有人主動讓座給我。孩子小的時候,在地鐵車廂也總有人會給讓座。這是陌生人給予的善意,這善意在地鐵里達成共識、形成默契。
此時,在盛夏時節的地鐵車廂里,我坐在藍色座椅上,飛動手指打字,寫下這篇小文,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時代的晨讀時光。 (作者:周玉嫻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