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青年網赤峰7月28日電(記者 朱浩天)7月27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宣傳部主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聯合承辦的“發現最美鐵路·坐著火車看草原”網絡宣傳活動走進位于渾善達克腹地的集通鐵路線。放眼望去,這里綠草如茵、樹木繁茂,盡顯內蒙古高原的獨特之美。
渾善達克腹地的集通鐵路線旁。中國青年網記者朱浩天 攝
集通鐵路西起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至通遼市,橫跨4個盟(市)、15個旗縣,是內蒙古東西部物資運輸、群眾出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途經高山、沙地、草原等自然地貌,地理環境復雜,管內氣候多變,尤其是穿越渾善達克沙地克什克騰旗地段,四季風沙大,線路養護難。作為三北防護林所屬區域,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建設林場苗圃,培育種植苗木,逐年對線路周邊美化綠化,建設出一條條風光秀麗的綠色鐵路,治沙人的身影也與綠化樹木同擔風雨、茁壯成長。
樟子松綠化帶。中國青年網記者朱浩天 攝
今年51歲的邢玉奎,是大板綜合維修段道德治沙綠化工區工長,也是集通鐵路幾代治沙人中的一員。走在已經連片成林的樟子松綠化帶旁,邢玉奎講起了他的治沙故事。大板綜合維修段管內有400多公里線路受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經常發生沙害,這些年他們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保理念,逐年加大鐵路沿線綠化力度,綠進沙退,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邢玉奎在介紹治沙經驗。中國青年網記者朱浩天 攝
道德治沙綠化工區位于阿魯科爾沁旗道德鄉,5名職工育苗近100畝。集通鐵路大板綜合維修段管內線路沙害地段跨度大、面積廣,治沙工區人員少、養護工作量大,工作難度不言而喻。邢玉奎從一踏進苗圃開始,就著手對育苗用地進行規劃,把苗圃分為果樹區、大苗區、小苗區、蔬菜區,在人員機具有限的情況下,帶領工區職工平整土地21畝、清理及新挖防滲渠335米、設立圍欄485米。逐年有計劃移植樟子松、檸條、丁香等防風固沙樹種,驅蟲、除草、澆灌……雙手起了繭子、皮膚曬得黝黑,他們全然不在乎,風里雨里精心呵護著每一棵苗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目前大板綜合維修段管內線路沙害地段綠化面積已高達85%。
“看到我們培育的樹苗栽種到管內線路上,美了家鄉、綠了邊疆,感覺大伙的心血有了成果,真的非常自豪”行走在枝繁葉茂的綠化帶里,撫摸著高高聳立、郁郁蔥蔥的樟子松,邢玉奎開心地說。邢玉奎是治沙綠化的接班人,也是“塞罕壩精神”的傳承人,他專注治沙事業,讓鐵路線旁郁郁蔥蔥、生機盎然。他與萬千育苗人一樣,傾灑心血守護著萬頃碧波,架設起京津冀碧水藍天的防護墻,譜寫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