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磷化工領軍企業,貴州磷化集團始終積極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把人才工作作為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把基地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載體平臺,聚焦集團“雙賽道”+“雙路徑”發展戰略和“5351”產品工程,以服務全省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為方向,圍繞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全環節,大力實施“八個匯聚”“四大工程”,全力推進人才大匯聚,著力打造一支高質量的磷化工“人才大軍”,為打造千億級全球磷化工先鋒企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筑巢引鳳,多方聚才,著力搭建干事創新平臺。以生產經營為核心,拓寬視野物色人才,2022年以來共招錄544人才,同時還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引進黨務紀檢、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14人。以創新平臺為載體,柔性引進高端人才,構建“聯合開發、企業孵化、產權共有、雙方推廣、利益共享”產學研特色模式。2022年以來,成立貴州省新能源材料創新中心、貴州省磷精細化工產業化人才基地、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貴州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開磷有限公司運輸部創新工作室和礦肥公司磷酸創新工作室)等創新平臺,2022來以來共柔性引進了2名博士研究生、10名知名專家,開展20余項科技項目合作;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建立合作關系,開展技術研發項目合作。以社會責任為己任,校企聯動培養人才,與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合作,選派導師進校培養優秀工程師;與貴州大學、貴州理工學院達成戰略合作,累計安排實習學生500余人;為榕江縣、關嶺縣的貧困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就業帶動扶貧,履行國企社會責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謀篇布局,墩苗育才,大力繪就人才偉大藍圖。制定“五磷人才”體系計劃(即:“新磷計劃”、“青磷計劃”、“鋒磷計劃”、“卓磷計劃”、“引磷計劃”),為集團人才梯隊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實施“四項”人才工程,對經營管理人才實施“頭雁引領”工程、對專業技術人才實施“智匯國企”工程、對技能人才實施“工匠興企”工程、對黨務人才實施“強根固魂”工程,為集團各類型人才培養提供了路徑。選派“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優秀干部到中化藍天集團浙江化工研究院、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進行研修,成功申報首批省管專家(Ⅰ類)2名、省管專家(Ⅱ類)15名,2022年推薦10余名優秀年輕干部到有關單位進行研修或跟班學習;在集團普遍建立“師帶徒”“傳幫帶”培養機制,傳授經驗、技術等。
強化激勵,傾心留才,增強人才歸屬感。建立健全以崗位價值為基礎,按能力和業績貢獻為主要分配依據的職工薪酬分配制度,實現按崗定級、按能定檔、按績分配,崗變薪變、薪隨效變。全面推行全員績效考核,分層分類實施差異化績效評價,推進績效管理標準化、規范化。對經營管理人才、核心人才,實行年度經營業績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結合,根據評價結果確定薪酬系數,全面落實經營業績考核,實現“一人一表”全覆蓋。堅持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并重,短期激勵與中長期激勵并行,綜合運用專項獎勵、超額利潤分享、股權激勵、員工持股和項目跟投等激勵方式。
多措并舉,大膽用才,著力提升人才效能。打造繼續教育平臺,借助省人社廳授予磷化集團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不斷提升集團干部人才專業技術。強化項目帶動,組織梳理相關“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究課題48項,其中:江蘇開磷瑞陽公司丙烯酸鈉污水處理工藝優化提請貴陽市“科創中國”企業需求調查,由貴陽市科技局發布題單;磷尾礦全量化利用從磷素活化、磷素再選、鈣鎂資源回收利用等方向擬定課題,通過省磷氟資源高效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提交貴州省教育廳,由省教育廳發布題單。探索創新使用,加快推進優秀年輕干部使用,探索在主要生產經營單位按“7+2”配備班子力量,“7”為定崗定員班子職數;“2”為40歲以下經營層管理人員1名(中層副職),及35歲以下總經理助理1名(三級正職),將條件成熟的優秀年輕干部抓緊放到關鍵崗位上歷練,形成合理的干部梯隊。
滿懷真情,優化服務,構建人才發展良好生態。做好人才服務,落實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團隊制度和人才服務專員制度,及時為符合條件的人才辦理“優才卡”“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用好“人才之家”“96567”等人才服務載體,為人才提供貼心服務,讓人才專心專注干事創業。暢通交流渠道,通過思想動態監測、青年員工座談會、專家座談會、走訪調研、交心談心、職工自薦等方式,暢通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渠道。邀請內部專家、“五磷人才”部分代表和統戰對象與集團領導進行座談,為集團未來發展和人才工作建言獻策。營造愛才環境,在省級刊物、內部平臺對各層次、各崗位人才進行宣傳報道;成功舉辦2022年貴州技能大賽—全省能源化學行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磷酸生產工比賽(省級一類大賽)、全省能源化學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化學檢驗員比賽等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在生產實踐中鍛煉和識別人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管云
通訊員 袁士涵 羅志德 朱星霖 劉媛媛
編輯 方亞麗
二審 陳露
三審 孫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