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橫跨關嶺自治縣與貞豐縣的六安高速花江峽谷大橋建設現場一派繁忙。再過兩年,大橋建成后主橋橋面與谷底的北盤江垂直距離達625米,將超過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成為新的世界第一高橋,貴州橋梁建設紀錄將又一次刷新。
(資料圖)
2月13日拍攝的納晴高速六枝特大橋施工現場(無人機圖片)。
貴州交通巨變,從“橋”開始。世界高橋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貴州,有機連接了黔貴大地的基礎設施,在“地無三里平”的貴州鋪就了暢行無阻的高速網絡,成就了貴州橋梁的世界地位。
一座座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的橋梁,見證了貴州的跨越發展,為貴州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跨越:架起出行便捷路
565.4米,是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橋面至江面垂直距離,目前世界第一高橋的高度,相當于200層樓高。
2016年,連接貴州和云南兩省的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建成通車,因其刷新世界第一高橋紀錄,被載入世界紀錄大全史冊,聞名中外。
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供圖/李海欽 盧思露 郭加堯 何曉璇
同一年,橋面與水面相距434米的貴黔高速鴨池河大橋建成通車,建成時是世界上最大跨徑的鋼桁梁斜拉橋,也是世界山區斜拉橋之最。
對畢節人來說,鴨池河大橋建成通車,大大拉近了畢節和外界的時空距離,來自烏蒙山區的特色農產品隨著更加便捷的高速公路走出大山,更多外界優質的資源能夠更便捷走進畢節。
貴州是西南陸路交通樞紐,在一座座世界高橋的加持下,貴州的“高速平原”與高速鐵路和發達的航空體系形成了無障礙的立體交通網。
滬昆高速北盤江大橋(無人機照片)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濤 攝
在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項目設計負責人謝海清看來,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投入運營及滬昆高鐵全線貫通,打通了西部省份與東部發達地區的高鐵通道,成為了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大助推器,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位于鳳岡、思南和石阡交界處的烏江特大橋,是德余高速關鍵控制性工程,是世界最大跨徑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目前已進入橋面系施工階段。
德余高速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提高貴州省區域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沿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帶動沿線區域經濟發展,有效提高沿線民眾生活水平。
路通了,發展的新路子就有了。一座座跨越新高度的橋梁,見證了貴州從“地無三里平”到“橋梁博物館”的華麗轉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8331公里,貴陽成為全國重要高鐵樞紐。
創新:超級高橋拔地而起
2月13日,看著眼前正在抓緊建設的六枝特大橋,納晴高速第T10合同段常務副總工周國云說:“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基于北斗精準定位的施工精度控制系統,可實現實時水平精度小于5毫米,高程精度小于20毫米,實現全天候實時測量?!?/p>
六枝特大橋是納晴高速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跨越深谷、地形陡峭、地質復雜,且氣候多變、常年多霧,給橋梁施工帶來嚴峻的考驗。
2月13日拍攝的納晴高速六枝特大橋施工現場(無人機圖片)。
“基于北斗精準定位技術的液壓爬模模板調整、掛籃施工模板調整工藝及扣塔塔偏檢測,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敝車普f。
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是西南陸路交通樞紐。但是由于地勢西高東低,境內重巒疊嶂、溝壑縱橫,修建大橋變得困難重重。
機遇與挑戰并存。在一代代橋梁人的努力創新下,一座又一座世界超級大橋如雨后春筍在貴州拔地而起,相繼建成。
位于貞豐縣與關嶺自治縣交界處的關興公路北盤江大橋,施工中通過采用自行設計的雙散索支承架法,很好地解決了部分索股上行的受力問題,有效控制了主纜線形。
貴甕高速上的清水河大橋,首次在懸索橋中采用板桁結合加勁梁,建成時為世界上最大單跨板桁結合加勁梁懸索橋,亞洲第一的山區雙塔單跨鋼桁懸索橋。
平塘特大橋
平羅高速平塘大橋采用國內首創山區整節段縱移轉體懸拼施工工藝,先在塔區橋面拼裝鋼梁單元件形成節段梁,再由運梁平車運輸至橋面吊機工作區域,最后橋面吊機提升節段梁進行縱移、轉體、懸拼。
施工工藝和結構形式上的一次次創新,極大豐富了貴州峽谷橋梁的科技含量,為建設峽谷橋梁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圓夢:沖出重山阻隔
村民羅秀華生活在壩陵河峽谷的蠻寨村,世世代代都被特殊的地理環境阻擋了出行的路。以前,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有一座大橋。
考慮到山區峽谷施工和運輸艱苦、場地困難,在壩陵河大橋的設計方案里,設計負責人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彭運動首次提出“化整為零、集零為整”的理念,他說:“該理念解決了山區峽谷鋼桁梁懸索橋主梁組拼和現場施工安裝問題,實現了壩陵河大峽谷的一跨跨越,避免在峽谷中設置多個高聳的橋墩,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2009年,世界第一座千米級山區鋼桁梁懸索橋壩陵河大橋正式通車,兩岸通行車程從1小時縮短為4分鐘,羅秀華終于圓夢。
上海至昆明高速公路壩陵河大橋建成時為“國內第一,世界第六”的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也是國內首座跨千米的鋼桁加勁梁懸索橋。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濤 攝
壩陵河大橋通車那天,大橋開放參觀。羅秀華特意換了一身干凈衣物,同周邊村寨的數千名群眾涌上大橋,迎接改變他們的歷史時刻。
作為國內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貴州不斷挑戰極限,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打破交通瓶頸,創造出人類橋梁史上的工程奇跡,一次次圓了山區群眾的出行夢。
橋通路通。貴州在橋梁建設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打通了經濟發展大動脈。橋梁已成為彰顯貴州綜合實力的重要符號,全面重塑了貴州的發展和開放格局,讓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能更快更好沖出重山阻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法
編輯 張良勝
二審 吳一凡
三審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