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這座橋比較老,它把我們幾代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2月8日,54歲的甕安縣江界河鎮村民黃廷文來到江界河大橋邊,看著這座橫跨烏江、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橋,十分感慨。
(資料圖)
烏江經甕安縣的流域,名叫江界河。江界河兩岸山勢險峻,尤其是震天洞峽谷地段,兩岸巖壁如刀劈斧砍,河道狹窄處不過二十米,江水湍急,水勢洶涌,被稱為“烏江天險”。
1995年以前,江界河渡口的村民,要前往彼岸的珠藏鎮,要從甕安到遵義,經盤山公路下到溝底,跨過天險僅有依靠木船擺渡或乘竹筏過江的方法,這一趟下來需要兩個多小時,再無其他途徑。
江界河大橋
“在江界河上架一座橋梁,是我們世世代代的夢想。”黃廷文回憶,他自小在河邊長大,村里不少人家都會種柑橘、柚子等水果,在趕集的時候拿到珠藏鎮去賣,再買一些家用品回家。
1993年7月,遭遇大洪水,擺渡船停了,迫于生計的黃廷文,只能用自家竹筏托載近200斤的柑橘渡河,在江水湍急中前行一個小時,他大汗淋漓,生怕發生意外:“要是有座橋,就好了。”
黃廷文的心情是江界河南北兩岸民眾對橋的渴望。彼時,一座跨越天險的“江界河大橋”已經在建。
黃廷文家的果園
1987年10月24日,一支工程隊來到江界河進行勘測選址,要在江界河上建一座橋。“全村人都高興得很,但大家也很擔心,這樣的天險之地能修跨江大橋嗎?”黃廷文說,雖然村里有很多人懷疑,但是大家依然很期待。工程隊勘測時,他和不少村民還為工程隊帶路、搬運設備,盡力幫忙。
就這樣,江界河大橋在無限期待的目光中開工了。沉寂多年的烏江兩岸響起了機器的轟鳴聲、汽車鳴笛的喇叭聲、開山炸石的隆隆炮聲……在無數人的奉獻中,1995年,跨徑達330米的江界河大橋正式通車,這也是世界第一跨徑的大拱橋,讓彼時江界河村900多村民渡河不再難。
黃廷文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近二十年來,江界河大橋將烏江兩岸連接起來。“過去我渡河賣水果,如今對岸駕車來采購。”黃廷文說,有了橋,便有了貿易,這些年,他建起了魚塘、種起了果園。2010年,在江界河風景區旁,他和村里的人合股成立了貴州甕安長春船舶運輸公司,帶四面八方的游客游覽“烏江天險”。2012年,黃廷文在甕安縣建起了五層小樓房,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江界河大橋只是貴州縱橫路網中的一顆“明珠”。如今,貴州喀斯特高原上,架起3萬余座橋梁連接路網,如飛虹橫跨南北,連接貴州的千溝萬壑,崇山峻嶺,將天塹變平川,讓無數個被一河之隔困住的“黃廷文”走上致富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玲 彭瑾 周堯 程潔
編輯 余昌旭
二審 馮倩
三審 彭美玉